檢視 Buddhi-note 的原始碼
←
Buddhi-note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buddhi}}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95%; padding:20px; background-color:lavender;"> {|align=right |__TOC__ |} <span style="font-size:34px;color:red;line-height:35px;center">經典義理筆記</span> <span style="font-size:30px;color:purple;line-height:35px;center">"依教奉行"</span> <br><br> ===金剛經=== *from:[http://www.book853.com/wap.aspx?nid=885&p=2&cid=7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 ] :一、須菩提請問世尊四大問題——眾生修行步驟 ::(一)云何啟發? ::佛答:應先啟發四種菩提心: ::1、廣大心——空門——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色、無色、若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悉皆普覺普救。 ::2、第一心——非空非有門——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引導九類眾生息除妄念,匯歸真性——六大歸元。 ::3、常心——亦空亦有門——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4、不顛倒心——有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二)云何應住? ::佛答:「不住於相而修六度萬行。」——空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離一切相,了悟真空,無法可得,無言可說。譬如佈施,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佈施時,內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輪體空,福德不可思量,其餘五度亦復如是。 ::(三)云何修行? ::佛答:修假觀,觀一切相如夢如幻,不取不捨,如六如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四)云何攝伏其心? ::佛答: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有形有相人物境——六欲——境生心——假觀。 ::不應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無形無相的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內事生心——空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譬如明鏡當前,物來即顯即現,物去不留不染,不取不捨——中觀——清淨心。 :二、生清淨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由斷疑生信——一心淨信、淨願、淨行,專修三觀法到空幻一如,便可明心見(現)性,畢竟證得自性清淨心。 :三、般若本義: ::一心三觀:一心淨信——始覺。 ::不應住六塵——六欲生心——假觀——外覺。 ::不應住非六塵——七情生心——空觀——內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觀——直覺。 :四、八句偈:(梵本原為八句,羅什法師漏譯後四句,後經義淨法師補譯。) <---(此處需記之。黃念祖<<莖草集(二)>>,頁197提及。)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現)如來;應觀法界性,即導師(諸佛)法身,法性非識境,故彼不能了。 :五、金剛經修持心要: ::(一)制心(二)住心(三)澄心(四)攝心 ::偈曰:制心一境,住心觀性,澄心外照,攝心內證。 ::制心一境——始覺——一心。密義經云:「其在禪定,不著內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 ::住心觀性——內覺——空觀。離一切空相,靜心內觀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五蘊歸空性,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寂靜如虛空,妄念不起,泯識歸性,第七識(末那)清淨。 ::澄心外照——外覺——假觀。離一切有相,守六根,淨六塵,六塵塵相假,於一切法遠離生滅相,於境無心,於心無境,觀一切外境如夢如幻,妄想不行,返染還淨,回歸實相,前六識清淨。 ::攝心內證——直覺——中觀、雙離二邊—— 離有形之長短、大小、方圓、男女相,亦離無形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相,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不住空有,離相寂滅,深得真空無相之妙,心不染萬境,真性 常自在,所謂「三際二邊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八識各種妄用不行,返流入法性,第八識(阿賴耶)清淨。 :六、總結金剛經真諦: ::偈曰:「佛在本心,眾生自度,修不著相,其福無量。」 ::佛歷三○○一年歲次甲寅年十二月廿一日 /地點:菲律賓諾那精舍 ::©2023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 <br><br> *[https://buddha.origthatone.com/三聖寺-《六祖壇經》中的這108字,誰記住誰得福/ 《六祖壇經》中的這108字,誰記住誰得福] ::六祖大師為眾人說了108字的無相頌: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讓大家依此修行,非只唸誦~ <br><br>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uddhi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Buddhi-note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佛學
主題
教育
資訊
燃燈圖書館
生活
其他
近期變動
工具箱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