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info"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燃燈圖書館Wiki
(新頁面: {{buddhi}}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95%; padding:20px; background-color:rgb(240, 240, 210);"> {|align=right |__TOC__ |} <span style="font-size:34px;color:red;line-height:35p...) |
|||
行 13: | 行 13: | ||
===佛學資訊=== | ===佛學資訊=== | ||
− | * | + | |
+ | ====人福報報精選==== | ||
+ | |||
+ |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epaper/ 人福報報]-舊畫面-頁面---*** | ||
+ | ::[https://www.merit-times.com/ 人福報報]-歷史文章查詢---右上角 | ||
+ | |||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45364 【寶藏福田】為何佛教有三寶] |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45364 【寶藏福田】為何佛教有三寶] | ||
行 23: | 行 28: | ||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47662 【古物幽思】燃燈舊話] |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47662 【古物幽思】燃燈舊話] | ||
+ | |||
+ | :[ 後設]-跟誰坐(2023-0710-15版-副刊)--- | ||
+ | ::蘇東坡:點絳唇.閒椅胡床:我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相合,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 ||
+ | |||
+ | |||
+ | ------------------------ | ||
+ | :[ 台灣風味純素辛香料/灃食蔬食季刊]--2023-0710-10版-疏福生活 | ||
+ | ::辣椒、香椿、九層塔、香菜、八角、中國肉桂、胡椒、檸檬葉、葫蘆巴、小荳蔻。 | ||
+ | |||
+ | |||
<br><br> | <br><br> | ||
+ | : | ||
於 2023年7月10日 (一) 06:58 的修訂
- 佛法、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素食、佛經義理筆記、人間福報-佛學會考、
佛學會考
佛學資訊
人福報報精選
- 人福報報-舊畫面-頁面---***
- 人福報報-歷史文章查詢---右上角
- [ 後設]-跟誰坐(2023-0710-15版-副刊)---
- 蘇東坡:點絳唇.閒椅胡床:我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相合,還知麼,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 [ 台灣風味純素辛香料/灃食蔬食季刊]--2023-0710-10版-疏福生活
- 辣椒、香椿、九層塔、香菜、八角、中國肉桂、胡椒、檸檬葉、葫蘆巴、小荳蔻。
佛學會考
- 佛學會考大補帖---線上作答練習
- A組佛學會考題庫 (2013版) ---組佛學會考-(本頁下方)
- c組佛學會考題庫 (2013版)---c組佛學會考題庫-(本頁下方)
- 佛光山三寶寺佛學會考中文組題庫---三寶寺佛學會考-(本頁下方)
- 佛陀本懷題庫_中文組---佛陀本懷題庫-(本頁下方)
- 2017大陸地區佛學會考---(佛光祖庭大覺寺)
- 考試組別
- A組:高等程度(判斷、選擇、填空、問答題)
- B組:中等程度(判斷、選擇、填空題)
- C組:初等程度(判斷、選擇題)
- D組:長青組(不識字者,口考)
- E組:兒童組(4-8歲,漫畫連連看)
- 考試範圍
- 1、成人版(A.B.C.D組)《佛學會考題庫——人間佛教迴歸佛陀本懷》
- 2、兒童漫畫版(E組)《佛學會考題庫》
佛法真義(中級)
- 佛法真義(中級)提要題庫_1354122595
- 下列表列試題題庫,全文參自:https://pubhtml5.com/iyah/fxzz/basic/ ,access on May 16,2023
- Published by Yuanhu Weiliang, 2021-07-04 12:01:49
- Description:
- 國際佛光會 2021 年佛學會考《佛法真義》中級
- 目錄 級別:第二級 / 中級
- 範圍:《佛法真義》第一、二冊
- 一、精選提要
- ........ P.02-P.12
- 二、題庫(佔 80%,其餘 20%出自書本或提要)
- (一)是非題 :::........ P.13~P.17
- (二)選擇題 :::........ P.18~P.28
- (三)填充題 :::........ P.29~P.32
- Ps: 提要及題庫之出處來源 (頁碼)為本套 1
- 二、題庫(佔 80%,其餘 20%出自書本或提要)
精選提要
1. |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佛是教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讓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是從最初三寶、常住三寶進而皈依自性三寶。(第一冊,37-39頁) |
2. |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五戒則是信仰的實踐。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即「不侵犯」。持守五戒,其實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第一冊,40-43頁) |
3. | 「六度」是人生度脫煩惱、成就佛道所實踐的六種修行法門,透過六度的修行,不只發心度人,自己也能因而得度,所以六度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的一種修行。所謂「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一冊,44-46頁) |
4. | 「四攝法」就是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所謂佈施,就是廣結善緣;愛語,就是語言的巧妙;利行,就是助其增上;同事,就是同行共事。四攝法,以慈悲、方便來攝受他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妙法,也是我們為人立身處世應遵循的準則。(第一冊,92-94頁) |
5. | 佛經有四種正精進,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佛經也提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主要是警惕、勉勵我們,人生要常行精進,不要輕易空過。(第一冊,53-55頁) |
6. | 六度以般若為眼睛,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佈施有了般若,就能三輪體空;持戒有了般若,就能饒益眾生;忍辱有了般若,才能無生法忍;精進有了般若,才能奮而不懈;禪定有了般若,就能證悟覺道。(第一冊,59-61頁) |
7. | 「無常」從壞的上面想,他是好的會變壞;但是「無常」也可以幫助我們變好。我們在無常裡面,學習正面思考,學習勇於改變現狀,也讓我們自我不斷超越、不斷進步。佛法的「無常觀」帶給我們歡喜的期待和無窮的希望。(第一冊,72-74頁) |
8. | 佛法不講對立,講究中道。中道,是超越有無、增減、善惡、愛憎等二邊的極端,但是,「中道」並非折中之道或中庸之道,而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融和有無,以便趨向解脫之道。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間實相。有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現世生活中幸福快樂。因此,不只修行要合于中道,做任何事情,過與不及都不好。(第一冊,79-81頁) |
9. | 「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是佛法的綱要,說明了人生如何從「苦空無常」的此岸,邁向「常樂我淨」的彼岸之修道次第。(第一冊,86-88頁) |
10. |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四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慢等煩惱。「佛光人工作信條」理念,慈無量心可說是「給人信心」,悲無量心則是「給人希望」,喜無量心是「給人歡喜」,捨無量心就是「給人方便」。修習四無量心,能夠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修習四無量心,能培植福德智慧,能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第一冊,89-91頁) |
11. | 「四依止」:一、依法不依人,二、依智不依識,三、依義不依語,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教徒應該以此作為學佛的準則、信仰的準則。(第一冊,95-97頁) |
12. | 「四法界」: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理事無礙法界」,第四、「事事無礙法界」。法界唯心,華嚴用「四法界」,對於宇宙萬有的一切,提供了正確的認識,讓我們不至於在世間萬法上妄自生出執著、偏見,對立、衝突,把一切理事用緣起來看,用平等來看,用和諧來看,這就是華嚴「四法界」給我們基本的啟示!(第一冊,98-99頁) |
13. | 諸佛菩薩所發的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一冊,100頁) |
14. | 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是人世間最公平的仲裁者。因此,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第一冊,105頁) |
15. | 人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世生命流轉的過程,佛教透過「十二因緣」,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迴圈相續來做說明。(第一冊,106頁) |
16. | 發菩提心的定義,就是「上求下化」。對上,我們要「上求佛道」;對下,我們要「下化眾生」。(第一冊,116頁) |
17. | 佛教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佛經說:「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學佛的人不要怕煩惱,重要的是,如何轉煩惱為菩提。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只要我們懂得轉念,情況就會改變。(第一冊,122頁) |
18. | 根據《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為體大、相大、用大。大師說:「人間佛教包括生命、生死、生活;生命是人間佛教的體,生死是人間佛教的相,生活是人間佛教的用;乃至人間萬有環環相扣的關係,就是人間佛教。」(第一冊,141頁) |
19. | 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也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正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同體平等精神。(第一冊,143頁) |
20. | 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心發,則佛道堪成。」世間上,發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發心的力量不可思議。(第一冊,149頁) |
21. | 懺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也是一種反省的功夫。佛教常講:「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無明煩惱生起現行,只要及時覺悟懺悔,仍然是一個清淨善良的人。(第一冊,152頁) |
22. | 經典開頭的「如是我聞」,在現在的意思是聞法,包含有恭敬、供養、思考、修持等內容;尤其最後要能夠「信受奉行」,能如是,才能稱作「如是我聞」。(第一冊,168頁) |
23. | 星雲大師提倡「老病死生」,讓人重新發現生命是有希望、有未來的;只要懂得回頭轉身,人生仍然可以脫離老病死亡的困境,從中獲得幸福與安樂。(第一冊,172-173頁) |
24. | 佛光人的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界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合乎菩薩道的修持,內蘊六度波羅蜜等一切佛法,能夠信受奉行,就能在自覺中走上成佛大道,最終得以圓滿佛果。(第一冊,177-179頁) |
25. | 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它真正的意思,應該是「天上天下,唯佛最尊」。因為一切眾生本自具有尊貴的佛性,和佛無二無別。(第一冊,180頁) |
26. | 在佛教裡有一句話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學佛不但要「解行並重」,尤其要「福慧共修」。(第一冊,184頁) |
27. | 佛陀因為「福慧共修,圓滿具足」故稱為「兩足尊」。(第一冊,184頁) |
28. | 「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對待,代表永恆的生命、真理、無限的力量、福慧共修、了生脫死的意思。(第一冊,186頁) |
29. | 淨飯王與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父母,佛陀的父母,則是「般若」。也就是說,佛陀的色身雖是人間父母所生,佛陀的法身卻由般若而生。三世一切諸佛,皆依般若而遠離顛倒夢想,證得無上菩提。(第一冊,189頁) |
30. | 佛教講生命有所謂的「三世輪迴」,眾生無始以來由於身、口、意造作的業力,形成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輪迴使我們從神權的控制中超脫出來,而主宰命運的是自身的業力,一切禍福還是自作自受。(第一冊,192-193頁) |
31. | 佛陀認為成佛,要依法,有法才有佛,才有僧,才有僧團。所謂「諸供養中,法為第一」;就是佛,他也要依法才能修持。(第一冊,194頁) |
32. | 佛教裡的佈施,是「施者、受者,等無差別」,相互尊重,沒有彼此,不分人我的。(第一冊,202頁) |
33. | 所謂「八正道」,就是八條可以讓你的人生「向前有路」的正道,是哪八條道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第一冊,205-206頁) |
34. | 「八風」是指我們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我們的情緒,所以稱為「風」。(第一冊,209頁) |
35. | 「六和」即:一、見和同解,即思想統一;二、戒和同修,即法制的平等;三、利和同均,即經濟的均衡、共用;四、意和同悅,即心意的和諧;五、口和無諍,即語言的喜悅;六、身和同住,即居住的安樂。(第一冊,211-212頁) |
36. | 佛教的僧團因奉行「六和敬」,才能和樂清淨。廣義而言,一個家庭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無諍,美滿快樂;一個團體若能共同「六和敬」,就能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社會若能同行持「六和敬」,就能成為安和樂利的社會;一個國家若能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成為富強康樂的禮儀之邦。(第一冊,212-213頁) |
37. |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只要我們能能把這顆心一轉,讓它「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妄為真、轉識成智」,那麼有了真心,還怕不能成辦一切事嗎?(第一冊,221頁) |
38. | 佛教講「外道」,指的是「心外求道」;一般人大多心外求法,而不知自家有無限的寶藏。其實,學佛的人應該「反求諸己」,而不是一直心外求法,心外求道,則離道漸遠,所以說「菩提只向心覓」,而非向外尋。(第一冊,226頁) |
39. | 《維摩詰經》說:「慈悲為父,方便為母。」慈悲與方便,都是令眾生入佛知見最佳的要道。但是方便不是隨便,「給人方便」是給人因緣,給人助力,不讓人感到困難,進而解決人的問題。(第一冊,230頁) |
40. | 所謂做好事,就是修身,淨化身業;所謂說好話,就是修口,淨化口業;所謂存好心,就是修心,淨化我們的意業。(第一冊,235頁) |
41. | 以人為本,以眾為我的修行,也就是星雲大師一貫主張的「四給」之佛法意涵,四給是指—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第一冊,238頁) |
42. |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每天接觸六塵,攀緣外境,引誘我們造種種惡業。六根以「心」為首,統領六根。(第一冊,241頁) |
43. | 一般人的修行,由於著重在形象上、功德上,著重在有所求、有所得上,終究是難以入道。而人間佛教的修行,強調生活即是修行。以積極入世的法門來淨化身口意的污濁,「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以佛法的力量克制自己的貪、瞋、愚癡,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第一冊,245-246頁) |
44. | 所謂的「五停心觀」,即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恚,以「緣起觀」對治愚癡,以「念佛觀」對治多障,「數息觀」對治散亂。(第一冊,246頁) |
45. | 捨,在佛教裡就是「佈施」的意思。「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第一冊,252頁) |
46. | 人生真正財富唯有佛法、信仰、慈悲、發心、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健康、智慧等,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第一冊,259頁) |
47. |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第一冊,263頁) |
48. | 大師列舉四部經的偈頌,教導吾人待人處世的參考:一、《華嚴經》的「不忘初心」;二、《維摩經》的「不請之友」;三、《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四、《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第一冊,264-266頁) |
49. | 世間上的人,最大的煩惱根源,就是來自於人有「分別心」。因為有分別心,就有不平,就會抱怨;因為有分別心,就會產生不滿,就可能造成對立;因為有分別心,就有貧富、貴賤、大小、高低、好壞、善惡,乃至對錯、有無等等的比較、計較。(第一冊,268頁) |
50. | 佛教裡提出「四小不可輕」:星星之火不可輕、小水滴不可輕、小王子不可輕、小沙彌不可輕,以此來提醒我們,即便是一般平常最被忽視、輕視的小東西,我們不但不可以輕忽他,不可以小看他,甚至更要正視他,更要看重他。(第一冊,269頁) |
51. | 《法華經》裡提到常不輕菩薩,他見到人就恭敬禮拜,因為在他眼中看來,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都不可以輕視。(第一冊,269頁) |
52. | 生死是一貫的,就像旅行一樣,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叫「往生」。只不過往生後到哪裡去?大抵要往生有三個條件:隨重、隨習、隨念。(第一冊,278頁) |
53. | 大乘佛教的「三聚淨戒」來說,第一是攝律儀戒,教你行住坐臥都要合乎威儀;第二是攝善法戒,凡一切行事都要以慈善為根本;第三是饒益有情戒,就是主動的關懷眾生,利益有情,這才是積極的持戒。(第一冊,279頁) |
54. | 佛教所說的「忍」,有三種層次: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第一冊,282-283頁) |
55. | 佛教講因果是通三世的,有一首偈語說得很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第一冊,288頁) |
56. | 所謂如來十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第一冊,289頁) |
57. | 何謂行佛?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第二冊,40頁) |
58. | 何謂同體共生?人在世間生存,不可能單獨存在,人與人之間都是「同體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彼此都需要仰賴眾多因緣才能存在。所謂「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所謂「共生」,具有慈悲、融合的意思。(第二冊,49頁) |
59. | 涅盤四德:常、樂、我、淨。常,是萬古常新,永遠不變;樂,是究竟安樂,不動凡情;我,是去除我執,安住無相;淨,是絕對清淨,沒有污染。(第二冊,55頁) |
60. | 何謂「一筆字」?所謂一筆字,就是因為眼睛看不到,落筆以後,假如要寫兩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不能一筆完成的話,第二筆就不知道要從哪裡繼續了。所以,星雲大師必須把要寫的幾個字,一筆完成。這個除了靠模糊的眼力以外,最主要是靠心力的幫忙,必須一筆從頭到尾,因此就名之曰「一筆字」。(第二冊,57頁) |
61. | 「放下」的意義是什麼?在佛門裡,當提起的時候,就知道要能放下,當放下的時候,也要能提得起。為了現在一般人對「放下」為難,我就改為「提放自如」,當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能如此,就是學佛最好的修行。(第二冊,58-59頁) |
62. | 「平等」的真義是什麼?佛教除了講人權的平等,更重視「生權」的平等,主張「眾生皆有佛性」,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即對一切眾生生存權利的維護!(第二冊,66頁) |
63. | 「發心」的層次與次第為何?第一層次是發「增上生心」,第二層次是發「出離心」,第三層次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第二冊,70-71頁) |
64. | 「佈施」有哪三種?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三種。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用,這就是佈施真正的意思。(第二冊,73頁) |
65. | 我們進了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先要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以法最為尊貴。皈依不是拜師父。主持皈依典禮的大和尚,應該是這許多皈依、入門弟子的證明師。(第二冊,77頁) |
66. | 「五和」是什麼?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第二冊,79頁) |
67. | 何為「七誡」?一誡暴力、二誡偷盜、三誡色情、四誡惡口、五誡酗酒、六誡賭博、七誡煙毒。七誡是做人的基礎,安定社會的根源,更是鞏固國力的根本。(第二冊,83頁) |
68. | 心中建立了「聖賢偶像」的觀念,也是重要的人格教育。佛教徒拜佛,不是盲目地崇拜偶像,而是與佛接心的過程與方便;偶像不僅是外在的一個形象,更需要建立于心中,作為思想的啟發、立志向上學習的榜樣。(第二冊,103-104頁) |
69. | 「法同舍」意義為何?就是「以法為家」。佛法可以供給你安住身心,讓你在裡面平安快樂、歡喜自在。(第二冊,120頁) |
70. | 與人結緣最好的方法,則是給人因緣。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有限的,當你給人因緣,與人廣結善緣,結緣愈廣,成就愈大。(第二冊,132-133頁) |
71. | 佛教講佈施,提倡樂捐,是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隨喜的佈施,歡喜的樂捐,這才如法。(第二冊,139頁) |
72. | 全世界護持佛教、保護佛教的人都稱為「護法」。護法是無形、無相的,凡是一切對佛教有心的人,凡是對寺廟有貢獻、有佈施的信徒,我們都應該主動關懷、愛護,讓他們獲得無上的法財。(第二冊,140-141頁) |
73. | 何謂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心中有一股信仰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禪定的力量、自覺的力量,學會佛法裡面的「智慧寶藏」,自然有本事走遍天下。(第二冊,142-143頁) |
74. | 佛光山開山以來,一直希望「儲財于信徒」,對於十方的供養,不敢受太大的佈施,並且希望信眾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因為小額的佈施能夠源源不斷,生生不已,不但持續長久,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使大家都有種植福田的機會。(第二冊,157-158頁) |
75. | 《大乘起信論》將一心分為二門,即心的「真如門」與「生滅門」。(第二冊,160頁) |
76. | 人生無量壽的意義為何?以學習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將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的大我之中,透過各種服務奉獻,廣結善緣,造福社會,如此個己的精神不朽,也就等同創造了無量壽的生命。(第二冊,170頁) |
77. | 世間事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是免不了的。如何在不盡如人意的生活裡過得自在如意?星雲大師提供那四個妙法給大家:一、你對我錯二、你大我小三、你有我無四、你樂我苦。(第二冊,172頁) |
78. | 佛教的孝道,如蓮池大師所說,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般的在家信徒,如果是「甘旨奉養」,這只是小孝;假如說自己能可以「光宗耀祖」,就為中孝;假如是能讓家裡的人「信仰入道」,就是大孝中之大孝。(第二冊,184頁) |
79. | 從出世間法來說,好比「真如」、「自性」、「法身」、「實相」等,這些都是指我們不死的生命,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這是出世的無為法,自然是永恆不滅的;但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隨著緣生緣滅,應該是沒有不壞的東西。(第二冊,204頁) |
80. | 佛法所講的「金剛不壞」,是不壞的法身,不壞的真理,沒有說世間法有不壞的道理。(第二冊,206頁) |
81. | 佛有「三身」之說,即: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本有的。報身,是證悟佛果後,酬報因地修行六度萬行之功德,所顯現的福德莊嚴之身。應身,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應眾生之機,隨緣變現的種種身形,像諸佛菩薩化身千百億即是。(第二冊,211頁) |
82. |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主要是看我們如何運用;如辦教育、慈善、文化事業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佛經所謂「淨財」、「善財」、「聖財」,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表面裝窮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第二冊,217-218頁) |
83. | 人間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主張以慈悲來運作感情、以理智來淨化感情、以禮法來規範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第二冊,218頁) |
84. | 佛教是快樂、幸福的宗教,信仰可以帶給我們光明、善美,遠離恐怖。因此,佛教徒要有「人間性格」,自己可以清貧淡泊,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有入世弘化的「權巧方便」,如果一貫用恐嚇的手段,必然會阻礙佛教的發展空間。(第二冊,219頁) |
85. | 殺生固然是犯戒,但心無殺心、殺念更為重要。佛教從戒殺生到戒除殺心,是提醒我們慈悲為修行根本,從愛己到愛人,把慈愛的護念遍及一切眾生。(第二冊,222頁) |
86. | 放生要隨緣行之,不要刻意放生。比放生更重要的,是要能護生;而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第二冊,225頁) |
87. | 佛教徒對於政治,究竟是應該積極參與,還是消極觀望呢?太虛大師提出「問政不干治」的看法,可以說是最為客觀中肯、最具有智慧的見解。(第二冊,226頁) |
88. | 所謂「心靈環保」,即是思想、觀念、語言、心意的淨化,例如:拒絕垃圾知識、思想不被污染,就是思想的環保;觀念正確,凡事正面思考,就是觀念的環保;口業清淨,不兩舌、不惡口,就是語言的環保;心中無煩惱、嫉妒、不平、憤恨等情緒,就是心意的環保。(第二冊,235頁) |
89. | 「般若」最大的功用,不是談說辯論,它在我們的生活裡,可以成為我們最高的人生智慧。有了般若,很多的不足、不明白,都能獲得彌補、了然。般若也是有程度之分,有層次之別的。例如:建立「正見」、了知「緣起」、再透過「空和有」的調和,即可見到真相的「般若」,幫我們脫離世間的痛苦。(第二冊,242-244頁) |
90. | 佛教所說的「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只要是合乎三法印的,例如: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包括緣起中道、一切眾生平等這些觀念,我們都要能依教奉行,這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冊,252頁) |
91. | 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裡曾高聲地呼籲,因為佛陀是宣導「佛性平等」的,不只是白衣可以上座說法,過去還有野幹說法,都能讓人得度。國際佛光會成立在家信徒可以傳道的「檀講師」、「檀教師」制度,在全世界講經說法,我們應該感念弘揚佛法、助佛宣揚的在家白衣居士,以及許多正信、正派的大德、朋友們,對於社會的淨化,對人心的安頓,對佛法的宣揚,都是功德無量的。(第二冊,257-258頁) |
92. | 不管樹木花草,或山河大地,或是一切宇宙萬物,其實都是從我們自性演化而來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心中的眾生。這就是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明外在的境界,都會隨著我們的心識而轉變。(第二冊,259頁) |
93. | 「地獄」到底在哪裡呢?地獄就在地獄的地方,真正的地獄是在我們心裡!心裡生起「愚癡無明」、「仇恨忌妒」、「自私自利」、「貪欲瞋恨」、「懶惰懈怠」時,我們的心就在地獄裡煎熬。可以說,地獄是我們自心的妄念造作出來的。(第二冊,262-263頁) |
94. | 《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願力就如大船,再大的石頭放在船上,也可以安然度過生死大海。我們心中的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第二冊,263頁) |
95. | 《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主動對大眾講述「極樂淨土」殊勝的經典。只要我們在當代生活裡,遵照佛陀的指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與人相處和諧,對人包容尊重,勤勞精進;以自己的專長來服務大眾,濟世立人,好好的發心立願,將來都能到極樂世界去。(第二冊,264-266頁) |
96. | 佛教是一個包容的宗教,人可以拜佛,神明也可以到佛殿禮佛;天龍八部、關公、韋馱都是佛教的的護法,而媽祖是佛教徒,當然也可以成為佛教的護法。對於神道教,乃至不同的宗教,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包容,集合各宗教的力量,朝著世界和平共同努力。(第二冊,274頁) |
97. | 佛經裡提到的「天龍八部」,是形容福報大、德望高的「天人」,是龍神、夜叉鬼、幹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以現代來說,其實就是護法的地方仕紳、各界專家代表。(第二冊,284-285頁) |
98. | 佛經裡確實有「割肉喂鷹,捨身飼虎」的說法。其實是在強調佛陀的慈悲、願力,說明佛陀有這種犧牲的精神,我們不可以把它當作真的是佛陀在「割肉喂鷹,捨身飼虎」,作這樣愚蠢的事。今天,我們宣揚佛法,情、理都要相互吻合,不可以把佛陀太過神話,顯得不近人情,反而有損佛陀的聖德。(第二冊,286-287頁) |
99. | 在佛教裡面,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種能生起感覺的器官,就像村莊裡住了六個人,平時是由「心」領導各司其職,各自發揮其功用。(第二冊,290-291頁) |
100. | <十修歌>內容: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人我不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第二冊,296-297頁) |
101. | 星雲大師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三個家庭,分別是:一、「色身歸屬之家」:白天外出,晚上回家的家。二、「慧命之家」:信仰上的法身的家。三、「解脫之家」:讓我們安住身心、禪悅法喜的家。(第二冊,302-303頁) |
102. | 《八大人覺經》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世,隨時都有不可預知的危機出現;天災人禍,生老病死,也時時都在威脅著我們,因此人要有「危機意識」,才能安然生存於天地之間。(第二冊,322-324頁) |
題庫一、是非題第一冊,30題 | ||
---|---|---|
01.(o) |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佛如光,法如水,僧如田 | (第一冊,37-38頁) |
02.(o) | 奉行「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身口意三業就能獲得淨化。 | (第一冊,39頁) |
03.(o) | 未成佛道先度人是菩薩發心,菩薩在發心度人的過程中圓滿成就自己的佛道。 | (第一冊,44頁) |
04.(o) | 佛經有四種正精進:「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主要是警惕、勉勵我們,人生要常行精進,不要輕易空過。 | (第一冊,53-54頁) |
05.(o) | 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 (第一冊,63頁) |
06.(x) | 佛法不講對立,講究中道。「中道」就是折中之道或中庸之道。 | (第一冊,79頁)非,而是以般若智慧來調和事理,融和有無,以便趨向解脫之道。 |
07.(o) | 一念之間的善惡,也牽動三世因果,乃至影響我們的命運;所以要想改變因果、改變命運,回到當下,才有辦法。 | (第一冊,104頁) |
08.(x) | 法律是人世間最公平的仲裁者。 | (第一冊,104頁)因果 |
09.(o) | 發菩提心的定義,就是「上求下化」。 | (第一冊,116頁) |
10.(x) | 學佛的人不要怕煩惱,重要的是,如何轉煩惱為恕氣。 | (第一冊,122頁)菩提 |
11.(o) | 無明煩惱生起現行,只要及時覺悟懺悔,仍然是一個清淨善良的人。 | (第一冊,152頁) |
12.(o) | 懺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之一,也是一種反省的功夫。 | (第一冊,152頁) |
13.(x) | 星雲大師提倡「生老病死」,讓人重新發現生命是有希望、有未來的;只要懂得回頭轉身,人生仍然可以脫離老病死亡的困境,從中獲得幸福與安樂。 | (第一冊,173頁)老病死生 |
14.(o) | 佛陀因為福慧共修,圓滿具足,故稱為「兩足尊」。 | (第一冊,184頁) |
15.(o) | 「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時空對待,代表永恆的生命、真理、無限的力量、福慧共修、了生脫死的意思。 | (第一冊,186頁) |
16.(x) | 佛陀的色身是人間父母所生,佛陀的法身卻由菩薩而生。 | (第一冊,189頁)般若 |
17.(x) | 四攝法以「愛語」為首,是佛教廣結善緣的最佳方法,也是接引眾生進入佛門的重要方便。 | (第一冊,201頁)布施 |
18.(o) | 所謂「八正道」,就是八條可以讓你的人生「向前有路」的正道。 | (第一冊,205頁) |
19.(o) |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顆「真如心」,只是長期被煩惱的烏雲覆蓋,無法顯現;但透過佛法的修持,可以把這顆真如佛性開顯出來。 | (第一冊,218頁) |
20.(x) | 所謂糊塗心,需要有智慧,也要有力量,要能息事寧人。反之,平常心是不分善惡好壞、不問青紅皂白;一切善惡都由它。 | (第一冊,224-225頁)平常心,糊塗心 |
21.(o) | 佛教講「外道」,是指「心外求道」;一般人都是心外求法,而不知自家有無限寶藏。 | (第一冊,226頁) |
22.(x) | 所謂的「五停心觀」,即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恚,以「緣起觀」對治愚痴,以「念佛觀」對治多障,「睡覺觀」對治散亂。 | (第一冊,246頁)數息觀 |
23.(o) | 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發心、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財富。 | (第一冊,259頁) |
24.(x) | 普賢菩薩是代表大乘佛教「悲」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 | (第一冊,263頁)行 |
25.(x) | 世間上的人,最大的煩惱根源,就是來自於人有「歡喜心」。 | (第一冊,268頁)分別心 |
26.(o) | 在《法華經》裡提到常不輕菩薩,他見到人就恭敬禮拜,因為在他眼中看來,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都不可以輕視。 | (第一冊,269頁) |
27.(x) |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生公」指的是東晉的道安大師。 | (第一冊,271頁)道生大師 |
28.(x) | 往生有三個條件:隨重、隨習、隨便。 | (第一冊,278頁)隨念 |
29.(o) | 「忍」,有三種層次: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 (第一冊,282頁) |
30.(o) | 「如來十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第一冊,289頁) |
第二冊,30題 | ||
01.(o) | 為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星雲大師提倡行佛,所謂的「行佛」是指信受奉行、行佛所行。 | (第二冊,40頁) |
02.(o) | 所謂「佛佛道同、光光無礙」是指:阿彌陀佛有釋迦牟尼佛的悲願,釋迦牟尼佛也有阿彌陀佛救度世人的方便力,藥師佛也在幫助阿彌陀佛弘法。 | (第二冊,46-47頁) |
03.(o) | 在佛門裡,當提起的時候,就知道要能放下,當放下的時候,也要能提得起。 | (第二冊,58頁) |
04.(o) | 發菩提心,就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 (第二冊,71頁) |
05.(x) | 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享,這就是忍辱真正的意思。 | (第二冊,73頁)布施 |
06.(x) | 佛陀時代有一位駝驃比丘,一生從不說謊、不罵人,而且都是說好話、說善言,最後感得說話時,口中滿口芬芳,完全沒有穢濁之氣。 | (第二冊,90-91頁)香口沙彌 |
07.(x) |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我們放棄所有,而是強調佛法的「苦行」。 | (第二冊,98頁)強調佛法的「中道」。 |
08.(o) | 心中建立了「聖賢偶像」的觀念,也是重要的人格教育。 | (第二冊,103頁) |
09.(o) | 偶像不僅是外在的一個形象,更需要建立於心中,作為思想的啟發、立志向上學習的榜樣。 | (第二冊,104頁) |
10.(o) | 過去的中國大陸叢林裡,以身教、言教,到處隨緣說法,教導禪修的高人稱為「禪和子」。 | (第二冊,105頁) |
11.(x) | 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有限的,當你給人因緣,與人廣結惡緣,結緣愈廣,成就愈大。 | (第二冊,133頁)廣結善緣 |
12.(o) | 全世界護持佛教、保護佛教的人都稱為「護法」。護法是無形、無相的,凡是一切對佛教有心的人,凡是對寺廟有貢獻、有布施的信徒,我們都應該主動關懷、愛護,讓他們獲得無上的法財。 | (第二冊,140-141頁) |
13.(o) | 一般人大都不願意吃虧、被人占便宜的,其實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人,不要害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和人分享,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 (第二冊,145頁) |
14.(o) | 世間上,任何東西我們都可以享有,不需要苦苦占為己有。懂得享有的人生很幸福、很安樂,因為不會有人嫉妒我、壓迫我、搶奪我享有的一切。 | (第二冊,152頁) |
15.(x) | 佛光山開山以來,一直希望「儲財於銀行」,對於十方的供養,不敢受太大的布施,並且希望信眾能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量力而為。 | (第二冊,157-158頁)儲財於信徒 |
16.(x) | 佛法所講的「金剛不壞」,是不壞的法身、不壞的真理;世人要求「肉身不壞」是邪見、邪說,違背佛法「常」的真理。 | (第二冊,205-206頁)無常 |
17.(x) | 人間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主張以慈悲來運作感情、以理智來淨化感情、以禮法來規範感情、以忍耐來化導感情。 | (第二冊,218頁)般若 |
18.(o) |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主要是看我們如何運用;如辦教育、慈善、文化事業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 | (第二冊,217-218頁) |
19.(o) | 殺生固然是犯戒,但心無殺心、殺念更為重要。佛教從戒殺生到戒除殺心,是提醒我們慈悲為修行根本,從愛己到愛人,把慈愛的護念遍及一切眾生。 | (第二冊,222頁) |
20.(o) | 放生要隨緣行之,不要刻意放生。 | (第二冊,225頁) |
21.(x) | 空是正見,是緣g,透過「空」可以見到真相的「般若」。 | (第二冊,244頁)緣起 |
22.(o) | 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裡曾高聲地呼籲,因為佛陀是倡導「佛性平等」的,不只是白衣可以上座說法,過去還有野干說法,都能讓人得度。 | (第二冊,257頁) |
23.(o) |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明外在的境界,都會隨著我們的心識而轉變。 | (第二冊,259頁) |
24.(x) | 《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主動對大眾講述「瑠琉淨土」殊勝的經典。 | (第二冊,264頁)極樂淨土 |
25.(o) | 「地獄」到底在哪裡呢?地獄就在地獄的地方,真正的地獄是在我們心裡!心裡生起愚痴無明、仇恨忌妒、自私自利、貪欲瞋恨、懶惰懈怠時,我們的心就在地獄裡煎熬。可以說,地獄是我們自心的妄念造作出來的。 | (第二冊,262-263頁) |
26.(o) | 佛教是一個包容的宗教,人可以拜佛,神明也可以到佛殿禮佛;天龍八部、關公、韋馱都是佛教的護法,而媽祖是佛教徒,當然也可以成為佛教的護法。 | (第二冊,274頁) |
27.(x) | 佛經裡有「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說法,我們只需要在事相上做行為的模仿,而可以不用深思理上佛陀願力的犧牲精神。 | (第二冊,286頁)這是在強調佛陀的慈悲、願力,說明佛陀有這種犧牲的精神,我們不可把它當作真的是佛陀在做這樣愚蠢的事。 |
28.(o) | 佛經裡提到的「天龍八部」,是形容福報大、德望高的「天人」,是龍神、夜叉鬼、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以現代來說,其實就是護法的地方仕紳、各界專家代表。 | (第二冊,284-285頁) |
29.(x) | <十修歌>內容:「一修人我要計較;二修彼此要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沒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 | (第二冊,296-297頁)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 |
30.(x) | 生亡兩利的佛事是指讓生者能夠不感虧欠、不太麻煩、不留遺憾的處理喪葬事情;讓亡者能在師友眷屬的幫助之下,在哭泣聲、哀怨聲中,安詳的離世。 | (第二冊,330頁)佛號聲、誦經聲中 |
01.(1) | 佛如?,能圓熟眾生。 | (1)光 | (2)水 | (3)田 | (4)以上皆非 | (第一冊,37頁) |
02.(1) |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即 | (1)不侵犯 | (2)不自由 | (3)不民主 | (4)不合作。 | (第一冊,40-41頁) |
03.(4) | 佛教的五戒中的「不妄語」和中國儒家的五常的?有共通之處 | (1)仁 | (2)義 | (3)禮 | (4)信 | (第一冊,42頁) |
04.(1) | 我們說好話讚歎他人,心存慈悲、隨喜隨緣給人一個點頭、一個小小招呼、隨手幫忙,把歡喜布施給人,這就是 | (1)結緣 | (2)結怨 | (3)雞婆 | (4)愛表現 | (第一冊,46頁) |
05.(3) | 六度中,哪一項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不僅不會束縛我們,反而可以讓我們身心獲得究竟自由 | (1)布施 | (2)忍辱 | (3)持戒 | (4)禪淨 | (第一冊,47-48頁) |
06.(2) | 佛經講︰「不能忍受毀謗、批評、惡罵如飲甘露者,不能名之為有力大人也!」是強調 | (1)布施 | (2)忍辱 | (3)禪定 | (4)智慧的重要。 | (第一冊,50頁) |
07.(2) | 佛經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主要是警惕勉勵我們要 | (1)布施 | (2)精進 | (3)禪定 | (4)持戒。 | (第一冊,54頁) |
08.(3) | 佛教常教人要「都攝六根」,要「攝心守意」;攝心一處,這就是 | (1)智慧 | (2)精進 | (3)禪定 | (4)持戒。 | (第一冊,56頁) |
09.(4) | 關於禪,以下何者為非 | (1)是應對人間萬事的瀟灑自在 | (2)是面對逆境考驗所展現的幽默風趣 | (3)是悟的,不是學的,也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的 | (4)不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證 | (第一冊,56-57頁)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證 |
10.(2) | 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元素就是「五蘊」,即 | (1)眼耳鼻舌身 | (2)色受想行識 | (3)稱譏毀譽利 | (4)色聲香味觸。 | (第一冊,71頁) |
11.(3) | 《心經》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此體悟非空、非有,就是 | (1)慈悲 | (2)仁義 | (3)中道 | (4)喜捨 | (第一冊,80頁) |
12.(4) | 「四聖諦」即 | (1)慈悲喜捨 | (2)地水火風 | (3)發願回向 | (4)苦集滅道 | (第一冊,86頁) |
13.(1) | 「四聖諦」是佛法的綱要,說明人生如何從「?」的此岸,邁向「常樂我淨」的彼岸之修道次第 | (1)苦空無常 | (2)春夏秋冬 | (3)東西南北 | (4)悲歡離合 | (第一冊,86頁) |
14.(3) |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我們依止安住的所在,而「悲無量心」可說是佛光人工作信條理念的 | (1)給人信心 | (2)給人方便 | (3)給人希望 | (4)給人歡喜 | (第一冊,89頁) |
15.(1) | 佛教哪一個「宗派」對世間萬法的界限,用「四法界」來概括說明它的意義? | (1)華嚴宗 | (2)唯識宗 | (3)天台宗 | (4)禪宗 | (第一冊,98頁) |
16.(4) | 佛教講「法界緣起」,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這就是 | (1)事法界 | (2)理法界 | (3)理事無礙法界 | (4)事事無礙法界 | (第一冊,99頁) |
17.(4) | 過去諸佛成就佛道,皆因發願而成,釋迦牟尼佛發?大願成就佛道 | (1)十大願 | (2)十二大願 | (3)四十八大願 | (4)五百大願。 | (第一冊,100頁) |
18.(4) | 諸佛菩薩所發的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 | (1)四十八大願 | (2)觀音菩薩十二大願 | (3)普賢十大願 | (4)四弘誓願 | (第一冊,100頁) |
19.(1) | 度眾生不是口號,必須從日常生活身體力行,諸如保護生態、愛惜資源,可說都是?的基礎。 | (1)眾生無邊誓願度 | (2)煩惱無盡誓願斷 | (3)法門無量誓願學 | (4)佛道無上誓願成。 | (第一冊,101頁) |
20.(4) | 所謂的「畢竟空」是指: | (1)六根、六境都能空 | (2)於一切都無所著 | (3)連「空」的觀念都沒有 | (4)能夠了悟諸法究竟不可得,而不執著於一物。 | (第一冊,119-120頁)(1)內外空(2)第一義空(3)大空 |
21.(4) | 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想要情況改變,我們必須先懂得 | (1)逃跑 | (2)抱怨 | (3)生氣 | (4)轉念 | (第一冊,122頁) |
22.(2) | 學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所謂不即不離、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夠認識「?」,就能夠從煩惱中,看到覺悟的希望 | (1)八正道 | (2)緣起性空 | (3)六度 | (4)四攝 | (第一冊,123頁) |
23.(1) | 佛教的「止觀法門」有謂「由定生慧」,下列何者錯誤? | (1)定、慧是分開的,一定要先有靜定才能產生智慧 | (2)定中有慧 | (3)慧中有定 | (4)定慧本是不二。 | (第一冊,127-128頁) |
24.(4) | 在八識中負責接收一切善惡種子,決定我們要往哪裡去輪迴的是 | (1)前五識 | (2)第六識 | (3)第七識 | (4)第八識。 | (第一冊,133頁) |
25.(3) | 下列何者是「轉識成智」的修行? | (1)鑽牛角尖 | (2)結緣 | (3)轉念 | (4)妄想紛飛。 | (第一冊,135頁) |
26.(1) | 星雲大師認為心的「?」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 | (1)體大 | (2)相大 | (3)用大 | (4)以上皆非。 | (第一冊,139頁) |
27.(3) | 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講「生命」、「生死」、「生活」;所謂「生活」指的是人間佛教的 | (1)體 | (2)相 | (3)用 | (4)果 | (第一冊,141頁) |
28.(4) | 在佛教裡指示我們,信仰最重要的是 | (1)建立對自己的信心 | (2)相信我能成佛 | (3)相信我能做好人 | (4)以上皆是。 | (第一冊,146頁) |
29.(4) | 佛教常講:不怕無明起,只怕 | (1)覺悟遲 | (2)懺悔遲 | (3)信仰遲 | (4)覺照遲。 | (第一冊,152頁) |
30.(3) | 佛教寺院道場早晚課誦後,都會以下列何者作為結束? | (1)三法印、回向 | (2)三寶頌、回向 | (3)三皈依、回向 | (4)三好、回向 | (第一冊,157頁) |
31.(4) | 「回向」的意義,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 (1)回小向大 | (2)回自向他 | (3)回事向理 | (4)回空向有 | (第一冊,157頁)回有向空 |
32.(1) |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是 | (1)緣起 | (2)四聖諦 | (3)八正道 | (4)四給 | (第一冊,160頁) |
33.(4) | 佛光山有一座「不二門」,其「不二」是取自哪部經文中的典故? | (1)法華經 | (2)華嚴經 | (3)楞嚴經 | (4)維摩詰經 | (第一冊,163頁) |
34.(4) | 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其真正的意思是:天上天下,唯「?」最尊? | (1)羅漢 | (2)菩薩 | (3)須陀洹 | (4)佛 | (第一冊,180頁) |
35.(1) | 佛教有句話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應供薄」 | (1)羅漢 | (2)菩薩 | (3)須陀洹 | (4)斯陀含 | (第一冊,184頁) |
36.(1) | 佛教講生命有所謂的?世輪迴,也就是說眾生無始以來由於身、口、意造作的業力,形成因果相續、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 | (1)三 | (2)五 | (3)六 | (4)七 | (第一冊,192頁) |
37.(3) | 「輪迴」使我們從?的控制中超脫出來,而主宰命運的是自身的業力,一切禍福還是自作自受 | (1)君權 | (2)人權 | (3)神權 | (4)鬼權。 | (第一冊,192-193頁) |
38.(4) | 佛陀告訴我們要「自依止」,以下何者是佛陀心中的希望? | (1)自己皈依自己、肯定自己 | (2)自己發展自己 | (3)自我超越 | (4)以上皆是 | (第一冊,195頁) |
39.(2) | 八正道中,指「正當的經濟生活與正當的謀生方式」是 | (1)正業 | (2)正命 | (3)正定 | (4)正見 | (第一冊,206頁) |
40.(3)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座紫金蓮。」是誰寫給佛印禪師的詩? | (1)黃庭堅 | (2)李白 | (3)蘇東坡 | (4)陸遊 | (第一冊,208頁) |
41.(2) | 「八風」是指我們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及?等八種境界 | (1)喜 | (2)樂 | (3)悲 | (4)榮 | (第一冊,209頁) |
42.(2) | 人生有很多迷,產生許多的問題疑惑,不能解答;假如悟了,甚麼都懂得、都明白。因此,自古以來禪師只求「?」,不求成佛。 | (1)慈悲 | (2)開悟 | (3)懺悔 | (4)方便 | (第一冊,232頁) |
43.(4) | 關於「四給」以下何者為非? | (1)給人信心 | (2)給人歡喜 | (3)給人希望 | (4)給人方法 | (第一冊,238頁)給人方便 |
44.(3) | 一般人講話,常令人感到挫折,使人喪失信心;其實講話只要多注意修辭,就能給人信心。以下哪一個語詞的替換,不是給人信心? | (1)你沒有出息你只要努力,就會有前途,就能成功 | (2)你的表情真難看你再多一點笑容,會更迷人 | (3)從沒遇過這麼笨的人連豬都比你聰明 | (4)你好肥如果再瘦一點,相信會更有精神、健康及莊嚴 | (第一冊,238-239頁) |
45.(2) | 「六根」以何為首,統領其他五根 | (1)眼 | (2)心 | (3)鼻 | (4)身 | (第一冊,241頁) |
46.(3) | 佛教的修行很多,下列哪項不是佛教修行方法? | (1)禪坐 | (2)念佛 | (3)算命 | (4)持咒 | (第一冊,244頁) |
47.(1) | 「感應」的原理,就像電台,頻率要調對,才有聲音。每一個人平時心裡念什麼,就會有什麼感應。例如念佛,會有?的感應。 | (1)成佛 | (2)發財 | (3)守時 | (4)止渴 | (第一冊,249頁) |
48.(2) | 布袋和尚每天揹著一個布袋,他常說:「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請問「布袋」是指 | (1)財富 | (2)心上的包袱 | (3)衣物 | (4)親人。 | (第一冊,251頁) |
49.(1) | 「捨」,在佛教的意思就是 | (1)布施 | (2)慈悲 | (3)精進 | (4)忍辱 | (第一冊,252頁) |
50.(4) | 佛經裡說有八種福田,請問下列何者錯誤? | (1)佛 | (2)聖人 | (3)僧 | (4)子女。 | (第一冊,255頁) |
51.(4) | 佛教很注重財富,主張發展淨財、善財,重視?下述何者錯誤? | (1)均富 | (2)利濟 | (3)施他 | (4)獨享 | (第一冊,257頁) |
52.(2) | 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 | (1)外表 | (2)人格 | (3)地位 | (4)財富 | (第一冊,260頁) |
53.(3) | 佛教裡有所謂的「四小不可輕」,意指:星星之火不可輕、小水滴不可輕、小王子不可輕,還有?不可輕 | (1)小貓 | (2)小狗 | (3)小沙彌 | (4)小公主 | (第一冊,268頁) |
54.(2) | 生死是一貫的,就像旅行一樣,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叫做 | (1)死亡 | (2)往生 | (3)出生 | (4)過橋 | (第一冊,277頁) |
55.(3) | 星雲大師主張要「先?,後生死」,只要平常活的有意義、有價值,往生時,自然可以安然自在,生死解脫。 | (1)享樂 | (2)修行 | (3)生活 | (4)苦修。 | (第一冊,278頁) |
56.(2) | 「三聚淨戒」中的?就是主動的關懷眾生,利益有情,是積極的持戒 | (1)攝律儀戒 | (2)饒益有情戒 | (3)攝善法戒 | (4)五戒。 | (第一冊,279頁) |
57.(2) | 有一首偈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佛教講因果是通幾世? | (1)二世 | (2)三世 | (3)四世 | (4)五世 | (第一冊,288頁) |
58.(4) | 為了彰顯佛陀的聖德及讚美佛陀的偉大,因此如來有幾個稱號? | (1)七個 | (2)八個 | (3)九個 | (4)十個 | (第一冊,289頁) |
59.(4) | 學佛要依佛陀指示「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是 | (1)四聖諦 | (2)四正勤 | (3)四給 | (4)四依止 | (第一冊,315頁) |
60.(1) |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就是佛教的 | (1)八正道 | (2)八識 | (3)八字 | (4)八苦。 | (第一冊,319頁)
|
第二冊,50題 | ||||||
---|---|---|---|---|---|---|
01.(4) | 「行佛」是 | (1)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 | (2)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 | (3)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40頁) |
02.(1) | 人在世間生存,不可能單獨存在,人與人之間都是生命共同體,彼此都需要仰賴眾多因緣才能存在。以上是何種觀念? | (1)同體共生 | (2)禪悅為食 | (3)人間佛教 | (4)善緣好運。 | (第二冊,49頁) |
03.(4) | 下列何者不是「涅槃四德」之一? | (1)常 | (2)樂 | (3)我 | (4)空。 | (第二冊,55頁)淨 |
04.(3) |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1)「一筆字」,是因為眼睛看不到,落筆後,必須一筆完成。星雲大師寫一筆字,除了靠模糊的眼力外,最主要是靠心力的幫忙。 | (2)星雲大師鼓勵我們,直下承擔「我是佛」,因為佛教講究平等,佛是人成,人成即佛成。 | (3)信奉人間佛教,每一個人要用肉團心來開發心田,要用出離心來耕耘心田,要用菩提心來播種心田。 | (4)「苦」能給予我們磨鍊、增上、學習、超越。 | (第二冊,5744-457297頁)增上心 |
05.(4) | 人是一個、命是一條、心是一點,世界那麼大,要如何創造無限? | (1)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之中,隨著大海的水,慢慢就能擴大成無限; | (2)一滴水澆在花草上,讓花草的生命得以多彩多姿發展。這一點水看起來不多,卻是無限。 | (3)把個人的一點生命融入到國家、民族、宇宙之間,就能同體共生。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50-51頁) |
06.(4) | 下列何者不是唯識學家所說的四種涅槃? | (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 (2)有餘依涅槃 | (3)無餘依涅槃 | (4)圓滿大涅槃 | (第二冊,56頁)無住處涅槃 |
07.(1) | 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這就是所謂的 | (1)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 (2)竹密不妨溪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 (3)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4)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第二冊,71頁) |
08.(3) | 我們進了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先要「皈依三寶」。所謂「三寶」是 | (1)戒、定、慧 | (2)智、仁、勇 | (3)佛、法、僧 | (4)學道、修道、行道。 | (第二冊,77頁) |
09.(2) | 下列何者不是「七誡」的內容 | (1)誡暴力 | (2)誡昏沈 | (3)誡色情 | (4)誡煙毒。 | (第二冊,83頁) |
10.(1) |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1)佛教徒拜佛是盲目地崇拜偶像 | (2)拜佛是與佛接心的過程與方便 | (3)丹霞禪師的燒佛公案,說明在禪師心中佛陀法身遍於宇宙虛空 | (4)心中建立「聖賢偶像」的觀念,是重要的人格教育。 | (第二冊,103-104頁)不是盲目崇拜偶像 |
11.(4) | 下列關於「以法為家」的敘述,何者正確? | (1)就是「法同舍」 | (2)佛法可以供給你安住身心 | (3)把真理的佛法當為自己的房屋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120頁) |
12.(4) | 在《吉祥經》裡,以下哪一個方法是佛陀指導能夠獲致吉祥的方法 | (1)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 | (2)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 | (3)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87頁) |
13.(3) | 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有限的,要如何才能匯聚成強大力量而有更大的成就? | (1)要求親友全力支持自己 | (2)當直播主提高知名度 | (3)給人因緣,與人廣結善緣 | (4)參加許多社團,結識權貴金主。 | (第二冊,132頁) |
14.(2) | 凡事求助於人很難,求神問佛也不一定有用,星雲大師強調,要讓自己有辦法,誰也打倒不了自己,唯有如何? | (1)明哲保身,退居幕後 | (2)直下承擔,捨我其誰 | (3)盱衡情勢,絕不勉強 | (4)當機立斷,見好就收。 | (第二冊,138頁) |
15.(4) | 下列何者並非佛教所講「如法」的樂捐布施? | (1)不自苦、不自惱 | (2)隨喜布施 | (3)歡喜樂捐 | (4)捐款名列前茅。 | (第二冊,139頁) |
16.(2) | 以下敘述,何者則符合人間佛教的財富觀? | (1)寺院可巧立名目,任意做不當的化緣 | (2)求財神,拜財神,不如自己做財神 | (3)只要能賺大錢,傷天害理都可以 | (4)找明牌買樂透。 | (第二冊,140頁) |
17.(1) |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1)護法是有形、有相的 | (2)全世界護持佛教、保護佛教的人都稱為「護法」 | (3)凡是一切對佛教有心的人,對寺廟有貢獻、有布施的信徒,我們都應該主動關懷、愛護 | (4)讓護法們獲得無上的法財。 | (第二冊,140-141頁)無形、無相 |
18.(2) | 阿育王曾說過一句名言:力的勝利,不是真正的勝利;唯有 | (1)佛 | (2)法 | (3)僧 | (4)神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 (第二冊,142頁) |
19.(3) | 學習佛法、實踐佛法,能讓我們看清世間真相,了知一切的生滅輪轉都是何種現象? | (1)無明 | (2)解脫 | (3)緣起 | (4)貪欲 | (第二冊,143頁) |
20.(4) | 何者不是佛光山的宗門思想 | (1)非佛不作 | (2)唯法所依 | (3)集體創作 | (4)個人領導。 | (第二冊,156頁)制度領導 |
21.(3) | 星雲大師倡導「人生三百歲」的思想,以下何者正確? | (1)多吃補品,一定可以活到三百歲 | (2)只要學佛,阿彌陀佛會保佑我們活到三百歲 | (3)透過各種服務奉獻,廣結善緣,造福社會,如此個己的精神不朽,也就等同創造了無量壽的生命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170頁) |
22.(2) | 星雲大師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有一顆體諒的心,以 | (1)排斥心 | (2)同理心 | (3)煩惱心 | (4)怨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就能化解對立,誤解即可消除。 | (第二冊,173頁) |
23.(4) | 蓮池大師所說,佛教的孝道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下列何者為非? | (1)甘旨奉養 | (2)光宗耀祖 | (3)信仰入道 | (4)要求遺產 | (第二冊,184頁) |
24.(1) | 下面有關「出家無家」的敘述,何者為非? | (1)既然出家,就要完全斷絕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 (2)主要是指,出家後要安住在佛法上 | (3)出家要能無家處處家 | (4)思想上要放下執著,出離煩惱之家 | (第二冊,184頁) |
25.(3) | 佛經裡提到,有一位菩薩,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太用力,怕踏痛了大地;也不敢隨便丟棄任何一樣東西,怕汙染了大地。這位菩薩是誰? | (1)常不輕 | (2)觀自在 | (3)睒子 | (4)普賢 | (第二冊,189頁) |
26.(2) | 佛陀說「修道人要帶三分病痛,才知道什麼」? | (1)病苦真痛苦 | (2)發道心 | (3)看醫生要花錢 | (4)治病比修道要緊 | (第二冊,196頁) |
27.(1) | 大師教導我們面對疾病的態度,以下何者為非? | (1)祈求疾病來找自己 | (2)不嫌棄疾病 | (3)疾病來了就來了 | (4)把疾病當朋友看待 | (第二冊,197頁) |
28.(4) | 佛教所說的「三法印」,不包括以下何者? | (1)諸行無常 | (2)諸法無我 | (3)涅槃寂靜 | (4)諸心是心 | (第二冊,197頁) |
29.(4) | 下列何者為人人本具的「佛性」? | (1)真如自性 | (2)法身 | (3)實相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204頁) |
30.(2) | 佛法所講的「金剛不壞」,是指什麼不壞? | (1)金剛肉身 | (2)法身、真理 | (3)金剛鑽 | (4)舍利 | (第二冊,206頁) |
31.(4) | 佛陀對「外道」無奈之處為何? | (1)外道以拳頭、棍棒相加 | (2)外道聚眾反對 | (3)外道以金錢、美色破壞教團 | (4)外道來作佛弟子,專做破壞佛教的事情,所謂「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 | (第二冊,207-209頁) |
32.(3) | 佛陀到了臨入涅槃時,還度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外道,他是誰? | (1)優樓頻螺迦葉 | (2)伽耶迦葉 | (3)須跋陀羅 | (4)那提迦葉 | (第二冊,209頁) |
33.(4) | 佛有「三身」之說,下列何者錯誤? | (1)法身,是本有的 | (2)報身,是證悟佛果後,酬報因地修行六度萬行之功德,所顯現的福德莊嚴之身 | (3)應身,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應眾生之機,隨緣變現的種種身形 | (4)現身,乃諸佛菩薩化身千百億 | (第二冊,211頁) |
34.(4) | 關於本尊與分身的說法,以下何者為非? | (1)每個人都有本尊及分身,不是某個特定人物才有 | (2)「臨濟子弟遍天下」此句說明臨濟子弟是臨濟祖師的分身 | (3)自我肯定「我是佛」,當下即心即佛 | (4)佛菩薩化身千百億,平凡人不可能有分身 | (第二冊,213頁)例如:本人無法出席會議,派代表出席,代表即本人的分身。 |
35.(1) | 放生要隨緣行之,不刻意放生。比放生更重要的,是要能護生;而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一條生路 | (1)人 | (2)狗 | (3)貓 | (4)魚 | (第二冊,225頁) |
36.(1) | 太虛大師提出,佛教徒對於政治的態度,應該要 | (1)問政不干治 | (2)積極參政 | (3)熱衷競選 | (4)漠不關心 | (第二冊,226頁) |
37.(4) | 為了度化當權者施行仁政,經常出入王宮說法,為許多君王開示仁王之道,而被尊為「問政不干治」的開山祖師是誰? | (1)星雲大師 | (2)太虛大師 | (3)虛雲老和尚 | (4)佛陀 | (第二冊,227頁) |
38.(1) | 若能做到「口業清淨」,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何種環保呢? | (1)語言的環保 | (2)屋子的環境 | (3)公園的環保 | (4)汽車的環保 | (第二冊,235頁) |
39.(2) | 我們最高的人生智慧「般若」有程度之分,漸次修行得以見到真相的「般若」,幫我們脫離世間的痛苦。下列何者並非「般若」的層次之別? | (1)建立正見 | (2)受戒皈依 | (3)了知緣起 | (4)調和空與有、悟入空性。 | (第二冊,242-244頁) |
40.(3) | 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包括緣起中道、一切眾生平等這些觀念,我們都要能怎麼做,才是最重要的? | (1)如是我聞 | (2)歡喜信受 | (3)依教奉行 | (4)作禮而去。 | (第二冊,252頁) |
41.(2) | 星雲大師曾高聲地呼籲,不只白衣可以上座說法,過去還有野干說法,都能讓人得度。這就是佛陀倡導的何種觀念? | (1)離苦得樂 | (2)佛性平等 | (3)人權至上 | (4)歡喜融合。 | (第二冊,258頁) |
42.(3) | 國際佛光會成立在家眾可以傳道的制度稱為「?」,他們在全世界講經說法,我們應該感念正信、正派、弘揚佛法、助佛宣揚的在家白衣居士。 | (1)先生、女士 | (2)談講師、談教師 | (3)檀講師、檀教師 | (4)金剛、知賓。 | (第二冊,257-258頁) |
43.(3) |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1)「般若」最大的功用,是談說辯論 | (2)「無」是真的一切空空,而不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 | (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明外在的境界,都會隨著我們的心識而轉變。 | (4)能夠如是我聞佛法就是行佛。 | (第二冊,40173242259頁)(1)在生活裡,成為我們最高的人生智慧(2)不是(4)信受奉行 |
44.(4) | 民間宗教有「求籤問卜」,但人間佛教並不提倡,其原因為何? | (1)世間上的因果,善惡好壞,來自於自己的業報。 | (2)自己的生命、思想、人生的前程,要有智慧辨別,而非交給神鬼來決斷。 | (3)佛光山運用了一個中道方便,可以抽「佛教法語」,不會斷吉凶,但善用偈語或古德開示,給迷惘的社會大眾建議。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214頁) |
45.(3) | 《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最堅。」空格應填入什麼? | (1)布施 | (2)培德 | (3)願力 | (4)精進 | (第二冊,263頁) |
46.(1) | 佛光山在慶祝開山五十週年時,星雲大師提到透過甚麼活動,讓普羅大眾都能與佛教接觸,這才是發展佛教的重要之道? | (1)教育、文學、藝術、體育、音樂 | (2)參加政治選舉 | (3)抗議 | (4)封山 | (第二冊,240頁) |
47.(4) | 下列何者不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三好」? | (1)做好事 | (2)說好話 | (3)存好心 | (4)讀好書 | (第二冊,264-266頁) |
48.(1) | 星雲大師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三個家庭」,下列何者不在其列? | (1)煩惱之家 | (2)慧命之家 | (3)解脫之家 | (4)色身歸屬之家 | (第二冊,302-303頁) |
49.(4) | 《八大人覺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世,隨時都有不可預知的危機出現;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時時在威脅著我們,因此要安然生存於天地之間,必須要有: | (1)投資基金 | (2)自知之明 | (3)農田土地 | (4)危機意識。 | (第二冊,322-324頁) |
50.(1) | 佛教今後應該在「?」的意義之下,在寺院道場裡,設立更周全的往生堂,給予亡者助念,說法安慰。 | (1)安寧病房 | (2)加護病房 | (3)納骨堂 | (4)以上皆是 | (第二冊,330頁) |
01.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是從最初三寶、常住三寶、進而皈依自性三寶。 | (第一冊,37-39頁) |
02.「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法」是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方法來攝受眾生。 | (第一冊,44、92-94頁) |
03.人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世生命流轉的過程,佛教透過十二因緣的循環相續來做說明。 | (第一冊,106頁) |
04.有人說「露水道心好發,菩提心難發」 | (第一冊,117頁) |
05.思想的醞釀快不得,一步一腳印,需要機緣慢慢成佛,所以佛教提出要「依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 (第一冊,130頁) |
06.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正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同體平等精神。 | (第一冊,143頁) |
07.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 (第一冊,148頁) |
08.中國的悟達國師累劫冤業因一念驕慢而生人面瘡,透過懺悔,最後冰釋多生仇恨。 | (第一冊,153頁) |
09.把自己誦經拜佛的功德,回向給父母,希望父母長命百歲,這類自他兩利,就是「回自向他」的意義。 | (第一冊,158頁) |
10.佛教告訴我們「人生是苦」並不是目的,透過苦的磨鍊與學習,能讓我們轉苦為樂,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 (第一冊,173頁) |
11.佛法說生死有二種,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異生死」。 | (第一冊,175頁) |
12.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 (第一冊,177-179頁) |
13.永明延壽禪師在<禪淨四料簡>中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 (第一冊,178頁) |
14.《阿含經》中說輪迴中的眾生,皆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 | (第一冊,189頁) |
15.淨飯王與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父母;而佛陀的父母,則是般若。 | (第一冊,189頁) |
16.因為有輪迴,所以生命還有改變與重新開始的因緣,未來的心願終有實現的一天,過去犯下的錯誤也有了彌補的機會。 | (第一冊,193頁) |
17.所謂「諸供養中,法為第一」。 | (第一冊,194頁) |
18.佛教裡的布施,是「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 (第一冊,202頁) |
19.「六和」敬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 | (第一冊,211-212頁) |
20.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第一冊,221頁) |
21.學佛的人應該「反求諸已」,而不是一直心外求法,所以說「菩提只向心覓」,而非向外找尋。 | (第一冊,226頁) |
22.《維摩詰經》說「慈悲為父,方便為母。」,二者是令眾生入佛知見的最佳要道。 | (第一冊,230頁) |
23.「三好運動」就是做好事,即修身,淨化身業;說好話,即修口,淨化口業;存好心,即修心,淨化我們的意業。 | (第一冊,235-236頁) |
24.佛經裡說有八種福田,即:佛、聖人、僧、和尚、闍黎、父、母、病人,所謂「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 (第一冊,255頁) |
25.星雲大師列舉四經中的四不,作為吾人待人處世的參考:《華嚴經》的「不忘初心」、《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及《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 | (第一冊,265-266頁) |
26.佛教沒有創造人,人也不能創造佛;各人自業自受,因果自己承擔。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佛教最高的信仰理念。 | (第一冊,324頁) |
第二冊01.佛陀成道時說「人人都有佛性」,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肯定自我,要我們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性能。 | (第二冊,43頁) |
02.所謂「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所謂「共生」,具慈悲、融和的意思。 | (第二冊,49頁) |
03.佛教除了講人權的平等,更重視「生權」的平等,主張「眾生皆有佛性」,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即對一切眾生生存權利的維護,這就是「平等」的真義了。 | (第二冊,66頁) |
04.在印度,計算時間的方式,白天有三個時辰,稱為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間也有三個時辰,稱作初夜、中夜、後夜,合稱為:晝夜六時。 | (第二冊,88頁) |
05.進了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先要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其中又以法最為尊貴。 | (第二冊,77頁) |
06.「以法為家」,就是「法同舍」,佛法可以供給你安住身心,讓你在裡面平安快樂、歡喜自在。 | (第二冊,120頁) |
07.星雲大師鼓勵我們要肯承當「我是佛」,承當後,我們就要行佛所行,不僅自己要自覺自悟,而且要能隨緣隨分的度化眾生,覺他圓滿。 | (第二冊,第123頁) |
08.我們不能離世獨立或離眾生存,時時要感覺到「我在眾中,眾中有我」。 | (第二冊,第127-128頁) |
09.與人結緣最好的方法,則是給人因緣。 | (第二冊,132頁) |
10.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哪一個人所賜予的,都是靠著自己的奮鬥得來的。凡事求助於人很難,求神問佛也不一定有用,唯有直下承擔、「捨我其誰」,自己有辦法了,任誰也打倒不了你。 | (第二冊,138頁) |
11.古德有「不拜佛,不妄行一步;不看經,不隨便點燈」的戒慎行誼;又如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這就是把非佛不作的信念具體表現在生活當中。 | (第二冊,第154頁) |
12.《大乘起信論》將一心分為二門,即心的「真如門」與「生滅門」 | (第二冊,160頁) |
13.佛的「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 | (第二冊,211頁) |
14.一間房間,點了幾十盞、幾百盞的燈,彼此不但不相妨礙,而且還能夠互即互入,此即所謂的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 (第二冊,第211頁) |
15.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主要是看我們如何運用;例如:辦教育、慈善、文化事業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 | (第二冊,217頁) |
16.佛教是快樂、幸福的宗教,信仰可以帶給我們光明、善美,遠離恐怖。佛教徒要有「人間性格」,自己可以清貧淡泊,有出世的思想,也要有入世弘化的「權巧方便」,如果一貫用恐嚇的手段,必然會阻礙佛教的發展空間。 | (第二冊,219頁) |
17.能成就吾人智慧的「三慧」分別是指: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 | (第二冊,241頁) |
18.佛教所說的「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第二冊,252頁) |
19.不只白衣可以上座說法,過去還有野干說法,都能讓人得度,這是佛陀倡導的「佛性平等」。 | (第二冊,257-258頁) |
20.「地藏王菩薩」曾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 (第二冊,262頁) |
21.只要我們在當代生活裡,遵照佛陀的指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與人相處和諧,對人包容尊重,勤勞精進;以自己的專長來服務大眾,濟世立人,好好的發心立願,將來都能到極樂世界去。 | (第二冊,264-266頁) |
22.在佛教裡面,眼、耳、鼻、舌、身、心等六種能生起感覺的器官,就像村莊裡住了六個人,平時是由心領導各司其職,各自發揮其功用。 | (第二冊,290-291頁) |
23.《普門品》說「功不唐捐」,意思就是說,所有信徒的功德,都不會被抹煞的。 | (第二冊,308頁) |
24.星雲大師覺得捐贈器官含有生命延續、內財布施、資源再生、同體共生等意義。 | (第二冊,327頁) |
25.藉由宗教關懷與醫療照護,幫助即將往生的人,在臨終前得到身心的妥善照顧;對臨終者的家屬也提供心靈上的安慰,幫助他們度過人生中最難受的生離死別的悲傷時刻,稱之為臨終關懷。 | (第二冊,328頁) |
A組佛學會考
1.請寫出三皈依文?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
2.請問四弘誓願的內容為何?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
3.學佛的人,應該依止四種正法修學,稱為四依止,試問:四依止指的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
4.敘述佛陀十大弟子的偈語是?舍智連通說富那,須空旃論迦頭陀;那律天眼婆離戒,阿難多聞密行羅。說明: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 |
5.何謂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
6.請寫出開經偈的內容。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7.請寫出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
8.五觀堂內的食存五觀,指的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
9.何謂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10.請寫出普賢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
11.請問中國佛教八大宗派有哪八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 |
12.四事供養指哪四種供養?衣服、飲食、醫藥、臥具。 |
13.何謂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
14.中國佛教史上譯經最多,影響最大的四位譯經家,分別指的是哪四位?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真諦大師、義淨大師或不空大師。 |
15.什麼是四念處,指集中心念於一點,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種方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16.五濁惡世是指什麼?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
17.八正道是指什麼?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18.八苦是指什麼?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
19.八相成道的內容為何?降兜率、入胎、誕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涅槃。 |
20.八識是指什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
21.《楞嚴經》的全名是什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22.《楞嚴經》的主旨特色是什麼?教人明心見性,明辨邪正。故謂「開悟在楞嚴,成佛在法華。」 |
23.在「七處徵心」中,眾生迷妄的根本是什麼?第六意識的攀緣心。 |
24.佛陀顯示「七處徵心」的意義為何?說明凡夫常以妄心為心,而此妄心是不可得的。 |
25.請敘述《楞嚴經》卷二眾生的兩種輪迴妄見,並舉例說明。 (1)別業妄見:業感不同,所見不同。(2)同分妄見:業感相同之妄見。如:ㄧ水四見,人見水是水,天人見水是琉璃,鬼見水是濃血,水是魚的居處。 |
26.十法界包含四聖六凡指的是什麼?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
27.請問十善指的是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言、不妄語、不貪、不瞋、不邪見。 |
28.《法句經》記載,出世間的法財有七種,稱為七聖財,請問指的是什麼?信仰、持戒、慚、愧、聞法、布施、智慧。 |
29.請寫出「法華七喻」是哪七種譬喻?(1)火宅喻(2)窮子喻(3)藥草喻(4)化城喻(5)衣珠喻(6)髻珠喻(7)醫子喻。 |
30.請寫出印度的四姓階級?(1)婆羅門-祭師(2)剎帝利-貴族(3)吠舍-平民(4)首陀羅-奴隸。 |
31.何謂「四無礙解」?(1)法無礙解-善能契入正理(2)義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3)詞無礙解-善能運用語言(4)辯無礙解-樂說無礙。 |
32.唯識宗將宇宙萬法歸納為五位百法,請寫出哪五位?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無為法(六)。 |
33.五明即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分類法,內容為何?(1)聲明-語文學(2)因明-論理學(3)工巧明-工藝學。(4)內明-宗教學(5)醫方明-醫藥學。 |
34.「人間佛教」的定義是什麼?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
35.如何認識佛光山?(1)要看佛光山的內容,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相。(2)要看佛光山的大眾,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3)要看佛光山的制度,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案。(4)要看佛光山的歷史,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一時。 |
36.佛光山的宗旨為何?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
37.佛光人的理念為何?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
38.佛光人的行事規範為何?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做,唯法所依。 |
39.請寫出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所寫的三寶頌歌詞。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佛法僧!您是我們的救主,您是我們的真理,您是我們的導師,您是我們的光明。我皈依您,我信仰您,我尊敬您。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
40.星雲大師於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期編輯ㄧ部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光大藏經》,並將其分為十六類,請問是哪十六類? (1)阿含藏(2)般若藏(3)禪藏(4)淨土藏(5)法華藏(6)華嚴藏(7)唯識藏(8)秘密藏(9)聲聞藏(10)律藏(11)本緣藏(12)史傳藏(13)圖像藏(14)儀誌藏(15)藝文藏(16)雜藏 |
41.星雲大師在海內外創辦四所社會大學,請問是哪四所?(1)宜蘭佛光大學(2)嘉義南華大學(3)美國西來大學(4)澳洲南天大學。 |
42.星雲大師於2010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發表「環保與心保」主題演說,請寫出「環保」與「心保」的因果關係?解決當前的環保問題,除了做好外在的生態環保,尤應重視內在的心靈環保。所謂生態環保,從居住環境到自然生態,乃至整個地球的保護都屬於生態環保的範圍。心靈環保則包括思想、觀念、語言、心意的淨化。生態環保要靠大家的力量共同維護,心靈環保則有賴個人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平時一般的環保,都是心外的,心中的清淨才是最大的環保,因此佛教認為,環保觀念的建立,應該從人心開始。我們的心有如工廠,工廠的設備好,則運作正常,產品優良;設備不好,不但產品劣質,連帶破壞空氣、水源,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提倡環保,應該先從心內做起,心內的環保做好,心外的環保才能完成。 |
43.星雲大師說,無論做什麼事,或者什麼計劃,都要有以下四種什麼樣的精神?《華嚴經》不忘初心、《維摩經》不請之友、《八大人覺經》不念舊惡、《大乘起信論》不變隨緣。 |
44.請說明自己如何於生活中實踐三好?試舉例說明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
45.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融和什麼樣的建築,以及具有什麼樣的功能?(1)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建築。(2)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 |
46.佛陀紀念館主館的格局為何?而主建築位於中軸線上,由前往後依序有哪些?(1)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衹園。(2)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台、菩提廣場、本館、佛光大佛。 |
47.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前的獅子與大象,象徵什麼?大象:出生(象徵佛陀乘六牙白象入母胎降誕人間)。獅子:說法(象徵佛陀說法如獅子吼)。 |
48.請寫出佛陀紀念館八塔的名稱。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 |
49.以下十則「古德法語」,請任選五則背誦。
|
50.以下十則出自《佛光菜根譚》,請任選五則背誦。
|
51.請寫出佛光會會歌。我們的宗旨:從事弘法利生;我們的信念:辨別是非邪正;我們的精神:效法四大菩薩;我們的希望:建設佛光淨土。我們福利社會,放眼全球;我們同體共生,胸懷法界。請聽!我們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請聽!我們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
52.星雲大師的著作以及影音講演,我曾經看過那些? |
53.星雲大師人生規劃分為八個時期,請問是那八個時期?我的人生規劃是如何呢?星雲大師八個時期為(1)成長時期(2)閱讀時期(3)參學時期(4)弘法時期(5)歷史時期(6)哲學時期(7)倫理時期(8)佛學時期 |
54..請寫出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
55.星雲大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吾輩學人可傚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其具體實踐行門方法,請說明。我落實了那些, |
請舉例: |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
二者、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讚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有二種供養、三種供養、四種供養、十種供養,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裏,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來清淨身心。如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最後也經由懺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懺悔非常重要。 |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例如毗舍佉因聞法心生歡喜,隨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捨得建造。可見心意淨化之隨喜功德的成果。 |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舍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
九者、恒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須達拏太子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恒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
56.星雲大師以音樂弘楊佛法接引青年,人間音緣中由師父作詞的曲目中,我會唱哪幾首? |
57.下列問題,以自己在分會的職稱而擇一填寫。(1)我是分會的督導,我如何協助會長推動會務,如何實踐三好?(2)我是分會的會長,我如何領眾、落實組織(可寫自己目標規劃)(3)我是分會的組長、委員、副會長、財務、秘書,我該如何協助會長?如何實踐三好?(4)我是分會的一般會員,我該如何協助分會發展?如何實踐三好? |
58.請寫佛光山大雄寶殿對聯內容。上聯: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下聯: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 |
59.佛光山山門一幅聯語,橫批內容為回頭是岸,對聯內容?問一聲,汝今哪裏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
60.佛光山的教育事業當中,請列舉10項。佛光山叢林學院、電視佛學院、天眼網路佛學院、東禪佛學院、非洲佛學院、勝鬘書院西來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佛光人間大學、台南人間大學、普門中學、均頭國民中小學、均一國民中小學、小天星幼稚園、慧慈幼稚園、慈航幼兒園、博愛社區大學彰化社區大學、台中市光大社區大學、苗栗大明社區大學、人間大學網路教學平台、南天大學。 |
61.金玉滿堂教科書全書記計10冊,請問是哪十套?佛光菜根譚、星雲說偈、人間萬事、佛光山名家百人碑牆、星雲法語、佛光祈願文、古今譚、星雲禪話、人間音緣、法相。 |
62.星雲大師最新著作《百年佛緣》計十六冊,分為哪幾篇?生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場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別冊、名家看《百年佛緣》。 |
C組佛學會考
一、【是非題】
(O) | |
---|---|
(O)1. | 發心修學佛法,不外乎發增上生心、出離心、菩提心等三類。 |
(X)2. | 進入寺廟殿堂可以隨意敲打大磬、鐘鼓等法器。 |
(X)3. | 佛陀是度一切眾生的聖人,所以可以用三牲祭拜,請佛超度他們。 |
(O)4. | 佛教徒不僅重視死後超薦的「度死」;更強調現世生活修行的「度生」。 |
(X)5. | 佛陀成道的地方是現在印度的鹿野苑。(菩提迦耶) |
(O)6. |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尊者。 |
(O)7. | 持五戒修十善,可得人天果報。 |
(O)8. | 合掌是問好的意思,跟握手的意義一樣。 |
(O)9. | 「盲龜浮木」的故事是比喻人身難得。 |
(O)10. | 佛教徒念經時敲「木魚」,是取魚目不閤,勸人精進向道的意義。 |
(X)11. | 悉達多太子是因為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而成佛的。(是因為證悟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而成佛) |
(O)12. | 修習禪定必須依於慈心、住於淨戒。 |
(O)13. | 觀世音菩薩修學的是耳根圓通法門,又稱為觀音法門,所以到處尋聲救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
(X)14. | 三界是指地獄、餓鬼、畜牲。(欲界、色界、無色界) |
(O)15. | 佛教主張:人往生以後應該用火葬比較好。 |
(O)16. |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緣起法。 |
(X)17. | 佛制八關齋戒是為了讓受過戒的在家眾體驗出家生活。(佛為在家弟子而制,不一定要受過戒) |
(O)18. | 大乘佛教的最高修行目標是成佛。 |
(O)19. | 所謂貪心,是指對五欲過份追求,或對於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的理法,慳吝不捨,不肯惠施於人。 |
(X)20. | 我們應用鮮花、素果來供奉佛菩薩,但供奉諸神時則應以雞、鴨、魚肉來拜,才符合禮貌。 |
(X)21. | 俗語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因此佛教徒不可捐贈器官。 |
(O)22. | 說話搬弄是非、離間他人,即是兩舌。 |
(O)23. | 佛教的經典統稱為三藏十二部。 |
(O)24. | 一般佛經的經首,都會標上「如是我聞」或「聞如是」等字樣。 |
(O)25. |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是佛陀教導弟子們依賴自己及正法修學,切莫依賴別人的力量。 |
(O)26. |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的象徵。 |
(O)27. | 禮佛拜懺是佛教徒懺悔業障,淨化身心的重要法門之一。 |
(X)28. | 佛法貴在於實踐,因此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研究教理。 |
(X)29. | 人死了才要誦經超度,平常不必誦經。 |
(X)30. | 燒香拜拜就是佛教徒。 |
(X)31. | 我們稱呼出家人時可以直呼法名,比較親切。(正確的稱呼應當是「某某法師」或「某某師父」,這是表示對三寶的尊敬,是國際禮儀,也是佛教徒最基本的禮貌。) |
(O)32. | 佛光人是大眾第一,自己第二。 |
(O)33. |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O)34. | 我們的生日是母難日,這天更應該知恩報恩,為父母持齋、誦經、祈福、多行善事。 |
(O)35. | 修習禪定可以使心緒平靜、注意力集中。 |
(O)36. | 人間佛教應將佛教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 |
(O)37. | 鬼神與諸天,都還在生死苦海中輪迴,所以佛弟子不皈依諸天鬼神。 |
(O)38. | 修習布施法門時,心中要不執著於布施的我、受施的人及所施的物,即所謂「三輪體空」的布施。 |
(O)39. | 四諦是指苦、集、滅、道。 |
(O)40. | 眾生心有貪、瞋、癡三病。 |
(O)41. | 不明事理真相、追逐感官的慾望,對緣起真理的迷惑,是我們輪迴生死的因。 |
(O)42. | 在家修行的男眾稱為優婆塞,女眾稱為優婆夷。 |
(O)43. | 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一直是佛光山努力的方向。 |
(O)44. | 修行是令身、口、意三業清淨。 |
(O)45. | 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稱為「菩提心」。 |
(O)46. | 佛教徒如果能把佛法實踐在生活上,就是最好的修行。 |
(X)47. | 四大皆空的「四大」是指酒、色、財、氣。(地、水、火、風) |
(X)48. | 懷孕之婦女不可誦《金剛經》。 |
(X)49. | 佛教修習禪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神通。 |
(O)50. | 佛光山是以文教起家,致力於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 |
(X)51. | 女人月事來潮時,不可以誦經禮佛,也不可以進入佛寺。 |
(X)52. | 《阿彌陀經》只是在人往生時念誦的。 |
(X)53. | 佛教的禪坐主要是用來調和精、氣、神,以期能打通氣脈。 |
(X)54. | 我已學佛,心地好就夠了,不需要皈依三寶。 |
(O)55. | 佛光山的僧眾不可以私收徒弟、不可以私自募緣,不可以私收供養。 |
(O)56. | 佛光山是臨濟宗的法脈,也是弘揚人間佛教、八宗兼弘的道場。 |
(X)57. | 只有閉關、禪坐、誦經念佛才算是修行。 |
(X)58. | 有人往生時,應多燒金銀紙錢以助亡者往生善道。 |
(O)59. | 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是目犍連尊者。 |
(O)60. | 四無量心是指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
(O)61. | 謹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之人,來世必得往生善道。 |
(O)62. | 佛陀上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大眾思慕佛陀,遂有優瑱王雕刻佛像之舉。 |
(X)63. | 四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又稱法寶節。(十二月八日) |
(O)64. | 正信佛教徒,不宜學習相學、命學、姓名學、催眠術等世間學問。 |
(X)65. | 瞋恚是指對於五欲過分的追求,或是對於財物的慳吝不捨。(貪欲) |
(O)66. | 阿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 |
(O)67. | 最早形成的三寶是以釋尊為佛寶,佛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等為法寶,五比丘等為僧寶。 |
(X)68. | 蓮池大師一生弘揚禪修法門,被尊為蓮宗八祖。(淨土法門) |
(O)69. | 所謂愚痴,是指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 |
(O)70. | 佛光山於1967年5月16日開山,開山宗長是星雲大師。 |
(O)71. | 吃素主要是為了增長慈悲心。 |
(O)72. | 佛陀成道的地點是現在印度的菩提迦耶。 |
(O)73. | 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所組合而成的。 |
(X)74. | 因果只存在於佛教,世間上無因果可言。 |
(O)75. |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之後,又傳到韓國及日本。 |
(O)76. | 我們是依自己所作之業力而升沉、受報,並沒有外在的主宰者在操縱我們的命運。 |
(O)77. | 佛教很重視「報恩」的思想,要有「上報四重恩」的觀念,此四者即: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 |
(O)78. | 佛教徒可以參與政治,出家人應該關心政治。 |
(O)79. | 「三塗」是指地獄、餓鬼、畜牲。 |
(O)80. | 合掌、問訊、頂禮,是佛教的禮敬方式。 |
(O)81. | 學佛的第一步是皈依三寶,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指歸,皈依後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則只是佛教的認同者。 |
(O)82. | 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佛經中稱為五濁惡世。 |
(O)83. | 佛光山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
(O)84. | 因果業力是很現實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是必然不爽的。 |
(O)85. | 星雲大師在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至今於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 |
(O)86. | 佛陀紀念館位於台灣高雄市,於2011年12月25日落成。 |
(O)87. | 佛陀紀念館本館前方,另有八座功能不同的塔,其名稱分別為: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 |
(O)88. | 三好是指: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
(O)89. | 進入大殿面對佛像右邊稱為東單,左邊稱為西單。 |
(O)90. | 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
(O)91. | 持戒的精神是不侵犯他人。 |
(X)92. | 學佛三資糧是指:戒、定、慧。(信、願、行) |
(O)93. | 佛光人的行事規範是: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做、唯法所依。 |
(O)94. | 修習禪定可以由定而啟發智慧。 |
(O)95. | 佛教認為「真理」必須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等條件。 |
(O)96. | 佛教認為自殺也是殺生。 |
(X)97. | 六祖惠能大師以後,淨土宗一花開五葉,開演出五家七宗的派別。(禪宗) |
(O)98. | 布施、持戒、禪定是人天三福行。 |
(O)99. | 佛門過堂吃飯要將飯菜吃完,培養感恩心、惜福心。 |
(O)100. | 八宗是指: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 |
二、選擇題 | |||||
---|---|---|---|---|---|
(1)1. | 佛教的經典統稱為 | (1)三藏十二部 | (2)四書五經 | (3)六經十一論。 | |
(3)2. | 佛教提倡素食,主要的目的是為了 | (1)增進健康 | (2)美容養顏 | (3)長養慈悲。 | |
(3)3. | 佛陀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講 | (1)六度 | (2)五戒 | (3)四聖諦。 | |
(4)4. | 聽經聞法應 | (1)深入佛理 | (2)如理思維 | (3)信受奉行 | (4)以上皆是。 |
(1)5. | 相傳中國禪宗初祖是 | (1)菩提達摩 | (2)慧可 | (3)神秀。 | |
(2)6. | 佛教的原始經典有 | (1)華嚴經 | (2)阿含經 | (3)般若經。 | |
(1)7. | 四大中,地大以堅硬為性,以人體而言,何者是屬於硬性的地大 | (1)毛髮爪牙、皮骨筋肉 | (2)唾涕膿血、痰淚便利 | (3)溫度暖氣。 | |
(3)8. | 佛教徒應 | (1)恭敬三寶 | (2)持守戒律 | (3)以上皆是。 | |
(2)9. | 眾生如造做惡業,便會墜入三惡道,此三餓道即 | (1)天、人、阿修羅 | (2)地獄、餓鬼、畜牲 | (3)聲聞、緣覺、菩薩。 | |
(2)10. |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是對哪位菩薩的禮讚 | (1)普賢菩薩 | (2)觀世音菩薩 | (3)大勢至菩薩。 | |
(1)11. | 佛教教旗,是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所放出的色光製成的,此色光有 | (1)五色 | (2)六色 | (3)七色。 | |
(3)12. | 哪一部經是佛無問自說 | (1)金剛經 | (2)六祖壇經 | (3)阿彌陀經。 | |
(2)13. |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為 | (1)梁武帝 | (2)武則天 | (3)阿難所作。 | |
(4)14. | 國際佛光會提倡 | (1)歡喜融合 | (2)同體共生 | (3)尊重包容 | (4)以上皆是。 |
(3)15. | 八苦中,下列何者是由於生理所引起的苦惱 | (1)怨憎會苦 | (2)愛別離苦 | (3)老、病、死苦。 | |
(3)16. | 弘揚佛教是 | (1)出家人 | (2)在家人 | (3)僧俗二眾的責任。 | |
(3)17. | 佛學會考的用意是讓大眾 | (1)認識佛教 | (2)多讀佛書 | (3)以上皆是。 | |
(3)18. | 佛曆元年是由什麼時候算起 | (1)佛陀出世時 | (2)佛陀證悟時 | (3)佛陀入滅時算起。 | |
(2)19. | 菩薩的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及 | (1)助力 | (2)同事 | (3)關心。 | |
(1)20. | 三毒是指 | (1)貪瞋癡 | (2)殺盜淫 | (3)三種毒品。 | |
(3)21. | 佛陀八相成道最後一相是 | (1)轉法輪 | (2)成道 | (3)入滅。 | |
(3)22. | 佛陀開示弟子當精進不放逸,因為人命在 | (1)數日間 | (2)飯食間 | (3)呼吸間。 | |
(1)23. | 以誦持《阿彌陀經》為主的法門為 | (1)淨土宗 | (2)禪宗 | (3)律宗。 | |
(1)24. | 十善業可分身、口、意三類,意善業有三,是指 | (1)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 | (2)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 (3)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 | |
(2)25. | 四月八日是 | (1)佛涅槃日 | (2)佛誕生日 | (3)佛成道日。 | |
(1)26. | 散亂的心要用六度中的 | (1)禪定 | (2)布施 | (3)持戒來對治。 | |
(1)27. | 阿彌陀佛的佛號 | (1)隨時都可以念 | (2)只有往生時念 | (3)只有誦經時念。 | |
(1)28. | 障礙我門修道的五欲是 | (1)財、色、名、食、睡 | (2)殺、盜、淫、妄、酒 | (3)吃、喝、拉、撒、睡。 | |
(3)29. | 佛教徒對其他宗教 | (1)排斥 | (2)接受 | (3)尊重。 | |
(3)30. | 在家人到寺院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法稱為 | (1)五戒 | (2)菩薩戒 | (3)八關齋戒。 | |
(2)31. | 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為 | (1)衹園精舍 | (2)竹林精舍 | (3)山谷精舍。 | |
(3)32. | 佛光山所推行的是 | (1)山林佛教 | (2)苦行佛教 | (3)人間佛教。 | |
(1)33. | 學習五乘共法先要 | (1)皈依三寶 | (2)行六度 | (3)吃素。 | |
(1)34. | 佛陀告訴弟子們,應以下何者來判斷與印證流傳的法是否為佛法 | (1)三法印 | (2)四聖諦 | (3)十二因緣。 | |
(3)35. | 「往生」是指 | (1)人已去世 | (2)往另一生的開始 | (3)以上皆是。 | |
(3)36. | 人天三福行是指? | (1)布施、持戒、讚嘆 | (2)懺悔、持戒、修定 | (3)布施、持戒、禪定。 | |
(3)37. | 佛教的道場通常稱為 | (1)堂 | (2)觀 | (3)寺。 | |
(1)38. | 佛門中的「四大」使指 | (1)地、水、火、風 | (2)酒、色、財、氣 | (3)以上皆是。 | |
(2)39. | 六道是指 | (1)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地獄道、菩薩道。 | (2)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 | (3)君、臣、父、子、師、友六種世界。 | |
(1)40. | 分別善與不善是以 | (1)正見 | (2)正語 | (3)正命,作為我們做人處事的準繩。 | |
(1)41. | 佛陀出生於 | (1)藍毗尼園 | (2)王舍城 | (3)鹿野苑。 | |
(2)42. | 人身難得,中土難生的「中土」是 | (1)中國 | (2)有佛法之地 | (3)印度中部。 | |
(2)43. | 在家學佛的男眾稱為 | (1)優婆夷 | (2)優婆塞 | (3)式叉摩那。 | |
(1)44. | 何謂瞋恚是指 | (1)對於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因而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 | (2)對於五欲過分追求,且慳吝不施。 | (3)對於是非不辨,善惡不明。 | |
(1)45. | 佛教的根本教義是 | (1)四聖諦 | (2)持咒 | (3)觀想。 | |
(1)46. | 佛教中的法輪是代表 | (1)佛法 | (2)吉祥 | (3)智慧。 | |
(1)47. | 大乘的意義是指 | (1)自利利他 | (2)自利自用 | (3)利他利人。 | |
(2)48. | 佛教的第一位比丘尼是 | (1)蓮花色女 | (2)大愛道 | (3)摩登伽女。 | |
(3)49. | 三毒之ㄧ的「貪病」,必須以何方法來對治 | (1)慈悲、忍、禪定 | (2)學道、覺、智慧 | (3)知足、施捨、持戒。 | |
(3)50. | 什麼樣的人可以搭縵衣 | (1)受過五戒的人 | (2)受過菩薩戒的人 | (3)以上皆是。 | |
(3)51. | 佛教徒對於社會公益事業的態度,應該 | (1)漠不關心 | (2)保持觀望 | (3)積極投入為大眾服務。 | |
(2)52. | 佛教自何時傳入中國 | (1)明朝 | (2)東漢 | (3)唐朝。 | |
(2)53. | 人死後,是依 | (1)靈魂 | (2)業力 | (3)上帝決定往生趣向。 | |
(1)54. | 佛教說三學均修,三學指 | (1)戒、定、慧 | (2)身、口、意 | (3)聞、思、修。 | |
(1)55. | 五戒最主要的意義,在於 | (1)不侵犯 | (2)不投機 | (3)不取巧。 | |
(4)56. | 佛教未來的前途應 | (1)現代化 | (2)大眾化 | (3)本土化 | (4)以上皆是。 |
(2)57. | 佛教主張人人皆可成 | (1)神 | (2)佛 | (3)以。 | |
(2)58. | 皈依三寶主要的意思是 | (1)拜師 | (2)正式成為佛弟子 | (3)受戒。 | |
(3)59. | 三藏指 | (1)佛、法、僧 | (2)戒、定、慧 | (3)經、律、論。 | |
(1)60. |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是 | (1)緣起 | (2)八卦命理 | (3)風水地理。 | |
(3)61. | 不殺生是依什麼原則而定 | (1)以己度他情的原則 | (2)尊重生命的原則 | (3)以上皆是。 | |
(3)62. | 佛教中蓮花象徵 | (1)莊嚴 | (2)清淨 | (3)二者皆是。 | |
(3)63. | 國際佛光會是屬於 | (1)台灣 | (2)美國 | (3)世界性的社會團體。 | |
(3)64. | 六度法門,忍辱波羅蜜是度何種過失 | (1)懈怠 | (2)愚癡 | (3)瞋恚。 | |
(2)65. | 現代廣為流通的《心經》是以下哪位大師所譯 | (1)鳩摩羅什大師 | (2)玄奘大師 | (3)義淨大師。 | |
(2)66. | 「南無」二字的意思是 | (1)南邊無佛 | (2)皈依 | (3)呢喃聲。 | |
(3)67. | 佛教的修行主張 | (1)苦行 | (2)樂行 | (3)中道。 | |
(3)68. | 下列何者是佛教的儀式 | (1)進香、建醮 | (2)扶乩、燒王船 | (3)皈依三寶、受八關齋戒。 | |
(1)69. | 佛教把晚餐稱為 | (1)藥石 | (2)藥齋 | (3)晚齋。 | |
(3)70. | 善知識是指 | (1)有知識、作大善事的人 | (2)能言善道的人 | (3)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 | |
(4)71. | 下列何所大學為星雲大師所創辦 | (1)佛光大學 | (2)西來大學 | (3)南華大學 | (4)以上皆是。 |
(2)72. | 文殊師利菩薩是 | (1)慈悲 | (2)智慧 | (3)願力的象徵。 | |
(3)73. | 佛教教我們要慈悲,所以,佛教被壓制時應 | (1)退讓 | (2)隨它去 | (3)以智慧抉擇而申辯。 | |
(3)74. | 人死了 | (1)一定為鬼 | (2)一定昇天 | (3)依生前的善惡行為而決定往生何處。 | |
(3)75. | 佛和菩薩都是道德高尚、人格圓滿者,因此我們禮拜諸佛菩薩是 | (1)對佛菩薩恭敬、尊重的表現。 | (2)以佛菩薩作為自己行為的模範,藉此啟發自己內在的自心佛性。 | (3)以上皆是。 | |
(1)76. | 佛陀的弟子中,多聞第一的是 | (1)阿難 | (2)富樓那 | (3)目犍連。 | |
(3)77. | 皈依三寶,所指的三寶是 | (1)戒、定、慧 | (2)經、律、論 | (3)佛、法、僧。 | |
(2)78. | 十善業當中比例佔最多的是 | (1)身業 | (2)口業 | (3)意業。 | |
(2)79. | 六祖慧能大師因聽聞 | (1)心經 | (2)金剛經 | (3)楞嚴經的經文而開悟。 | |
(2)80. | 當今人間佛教的推動及實踐者是 | (1)弘一大師 | (2)星雲大師 | (3)空海大師。 | |
(1)81. | 到印度取經,曾誓言「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唐代高僧 | (1)玄奘大師 | (2)義淨大師 | (3)真諦三藏。 | |
(1)82.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 | (1)回頭是岸 | (2)馬上成佛 | (3)業報盡消的意思。 | |
(3)83. | 佛教徒對於異教徒的態度,應該 | (1)極力排斥 | (2)漠然輕視 | (3)互相尊重。 | |
(3)84. | 釋迦牟尼佛在 | (1)龍華樹 | (2)楊柳樹 | (3)菩提樹下成道。 | |
(2)85. | 何謂隨喜功德 | (1)順從眾生的心意,為眾生服務 | (2)見到眾生做善事,內心感到歡喜。 | (3)以許多珍貴的物品供養佛陀和十方菩薩。 | |
(3)86. | 佛光山現任的住持是 | (1)星雲大師 | (2)心平和尚 | (3)心保和尚。 | |
(3)87. | 佛教徒應從事 | (1)淨化社會的工作 | (2)建立道德的觀念 | (3)以上皆是。 | |
(3)88. | 佛教弟子包括 | (1)出家僧眾 | (2)在家信眾 | (3)以上皆是。 | |
(3)89. | 佛光人見面以蓮花手印相互祝福,表示 | (1)無限的歡迎、無我的接納 | (2)無上的接引、無礙的交映、無染的清淨 | (3)以上皆是。 | |
(3)90. | 朝山可以 | (1)消除業障 | (2)增加福德 | (3)以上皆是。 | |
(2)91. | 六道中最好修行的地方是 | (1)天道 | (2)人道 | (3)阿修羅道。 | |
(1)92. | 常住三寶是指 | (1)佛像、佛經、出家人 | (2)信、望、愛 | (3)智、仁、勇。 | |
(3)93. | 禪宗的修持注重 | (1)靜坐 | (2)參公案 | (3)心性的開悟。 | |
(3)94. | 佛教的出家人姓「釋」是由 | (1)玄奘大師 | (2)惠能大師 | (3)道安大師提出。 | |
(3)95. |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及 | (1)給人服務 | (2)給人平等 | (3)給人方便。 | |
(3)96. | 人生八苦中,五陰熾盛苦的五陰指的是 | (1)眼耳鼻舌身 | (2)地水火風空 | (3)色受想行識。 | |
(3)97. | 入佛門第一件事要 | (1)吃素 | (2)辭掉工作 | (3)歸依三寶。 | |
(1)98. |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及 | (1)不妄語 | (2)不邪見 | (3)不歌舞觀聽。 | |
(3)99. | 六度波羅蜜是指 | (1)鳳梨 | (2)甚深智慧 | (3)到達彼岸。 | |
(3)100. | 功德歸於「檀那」是指 | (1)檀香木的一種 | (2)維那法師的尊稱 | (3)施主的意思。 | |
(1)101. | 佛光山大雄寶殿的四個字是誰題字 | (1)張大千 | (2)星雲大師 | (3)趙恒惕。 | |
(2)102. | 佛陀紀念館落成日期? | (1)2012年12月25日 | (2)2011年12月25日 | (3)2012年1月1日 | |
(1)103. | 淨土洞窟是依據哪本經典為主題? | (1)阿彌陀經 | (2)華嚴經 | (3)法華經 | |
(3)104. | 佛光山於1973年創辦全國第一所佛教大學,是哪一所? | (1)南華大學 | (2)西來大學 | (3)佛光山叢林大學院。 | |
(2)105. |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佛光山修持中心。 | (1)禪淨法堂 | (2)佛光精舍 | (3)福慧家園。 | |
(1)106. | 佛光山大雄寶殿,星雲大師哪一本著作版稅作為建築費用? | (1)釋迦牟尼佛傳 | (2)玉林國師 | (3)十大弟子傳。 | |
(2)107. | 佛光山雲居樓大齋堂又稱? | (1)一信堂 | (2)五觀堂 | (3)禪境法堂。 | |
(3)108. | 台灣第一所專門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 | (1)歷史博物館 | (2)奇美博物館 | (3)佛光山文物陳列館。 | |
(1)109. | 星雲大師在佛光山那一個殿堂外題名「棲霞禪苑」? | (1)普賢殿 | (2)大智殿 | (3)大悲殿。 | |
(3)110. | 下列哪一座殿堂為佛光山第一座佛菩薩殿堂? | (1)普賢殿 | (2)大智殿 | (3)大悲殿。 |
三寶寺佛學會考
一、選擇題: | |||||
---|---|---|---|---|---|
(b)1. | 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已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 | a.我錯了 | b.我是佛 | c.我是佛教徒 | d.我是佛光人 |
(c)2. | 漁山梵唄,相傳為三國【】在漁山這個地方聽到海潮的音聲可以與天人的歌唱比美,而記錄下來成為佛教現在的梵唄。 | a.韓愈 | b.白居易 | c.曹子建 | d.謝靈運 |
(c)3. | 下列哪一項不是佛陀提出學道要遵從的: | a.依法不依人 | b.依義不依語 | c.依不了義不依了義 | d.依智不依識 |
(a)4. | 下列哪一項是華嚴經所謂「生佛平等」的宣言: | a.「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b.我在眾中 | c.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 d.以上皆非 |
(c)5. | 大乘八宗裏,下列哪一宗不是以「行持」為要? | a.淨土宗 | b.禪宗 | c.華嚴宗 | d.密宗 |
(a)6. | 愛因斯坦曾慨然興歎謂:「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的學科,這唯一的學科就是【】。」 | a.佛教 | b.基督教 | c.儒教 | d.天主教 |
(b)7. | 世間上最可怕的不是貧窮、饑渴、恐怖,是【】。 | a.無名 | b.愚痴 | c.顛倒 | d.懈怠 |
(b)8. | 佛經裡常說「諸供養中,【】供養第一。」 | a.佛 | b.法 | c.僧 | d.以上皆非 |
(c)9. | 證悟後的佛陀找到五比丘後,向他們「三轉法輪」,講說佛教的總綱【】。 | a.四攝法 | b.成住壞空 | c.苦集滅道 | d.三法印 |
(a)10. | 美洲大陸本來沒有佛教,在【】旅行傳教之後而有了佛法、經像的流通,並且也有了出家人。 | a.慧深法師 | b.隱元禪師 | c.希遷禪師 | d.玄琬法師 |
(b)11. | 何謂「八風不動」? | a.生忍 | b.法忍 | c.無生法忍 | d.以上皆是 |
(c)12. | 何時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 | a.秦漢 | b.民國 | c.隋唐 | d.五代 |
(b)13. | 佛教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在念佛、求佛、拜佛而已,應該是在【】。 | a.修道 | b.行佛 | c.信佛 | d.經懺 |
(a)14. | 佛教倡導菩薩道自度度人的六度萬行,第一善事就是【】。 | a.布施 | b.持戒 | c.忍辱 | d.禪定 |
(d)15. | 有「詩仙」之稱的大詩人是李白,有「詩聖」之稱的大詩人是杜甫,那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是? | a.柳宗元 | b.賈島 | c.謝靈運 | d.王維 |
(d)16. | 下列哪位皇帝沒有捨棄王位出家為僧? | a.梁武帝 | b.唐宣宗 | c.清順治皇帝 | d.唐太宗 |
(b)17. | 【】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提倡「政教合一」的思想,即政治需要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 | a.寶誌禪師 | b.道安大師 | c.百丈禪師 | d.悟達國師 |
(c)18. | 【】,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 a.持戒 | b.精進 | c.禪定 | d.般若 |
(c)20. | 在《佛說孛經抄》佛陀以「友有四品」說明交友之道,下列哪個不是其中之一? | a.如花 | b.如秤 | c.如海 | d.如山 |
(d)21. | 佛陀為僧團訂立了初期共住的規範,以【】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 | a.四大皆空 | b.七不退法 | c.六波羅蜜 | d.六和敬 |
(b)22. | 隋煬帝,在未登基前,禮天台宗智顗大師受菩薩戒,法號「總持菩薩」;雖然歷史評價不一,對佛教相當尊重護持。他敬僧迎僧,建立道場,弘揚文教,後頒贈他【】尊號。 | a.鑑真大師 | b.智者大師 | c.玄奘大師 | d.智顗大師 |
(c)23. | 「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要【】。 | a.奉獻 | b.信佛 | c.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 d.修行 |
(d)24. | 人間佛教的信仰是真正符合「【】」的宗教,能讓我們每一個人獲得生活的安住,讓我們從凡夫的煩惱裡解脫出來,讓我們看清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而有,自性本「空」。 | a.信實 | b.信德 | c.信能 | d.以上皆是 |
(a)25. | 【】主張佛經直譯,也訂立「五種不翻」的原則;後代的譯經家,以此原則為法式,把佛經分為「舊譯」與「新譯」。 | a.玄奘大師 | b.神秀大師 | c.惠能大師 | d.以上皆是 |
(d)26. | 下列哪一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 a.三法印 | b.四聖諦 | c.十二因緣 | d.以上皆是 |
(c)27. | 人間佛教對於輪迴的看法,不說「六道輪迴」,而稱為【】。 | a.三界輪迴 | b.六道流轉 | c.十法界流轉 | d.三界流轉 |
(b)28. | 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間大眾,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生活,才能解決有關「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 | a.人間 | b.中道 | c.中庸 | d.入世 |
(c)29. | 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教法。 | a.根本 | b.至高無上 | c.一脈相承 | d.人天 |
(d)30. | 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有人間性【】普濟性和時代性等。 | a.喜樂性 | b.生活性 | c.利他性 | d.以上皆是 |
二、填充題: | |
---|---|
1. | 【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 |
2. | 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 |
3. | 人間佛教四項基本充分要素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
4. | 佛陀對阿闍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
5. | 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
6. |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 |
7. | 布施在佛法裡面,有一個最偉大的意義,即:「【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
8. | 星雲大師説:「【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 |
9. | 中國寺院有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中國佛教就有了典章制度。 |
10. | 布施最重要的是能做到「【三輪體空】」,合乎無相布施。 |
11. | 佛光山有所謂「三寶山」,佛陀紀念館代表「【佛寶】」,藏經樓代表「【法寶】」,和佛光山生僧團代表「【僧寶】」。 |
12. | 所謂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 |
13. | 很多方法對治我們的悲苦。例如,貪欲之苦,可以用【不淨觀】來對治;瞋恨之苦,可以用【慈悲觀】來對治;愚痴之苦,可以用【因緣觀】來對治等等 |
14. | 【南朝梁武帝】有「皇帝菩薩」之稱,【隋文帝】人稱「佛教皇帝」。 |
15. |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實際上,這佛光四句偈裡,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忍】」,才是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義。 |
16. | 信仰是複雜性的、多元的,但是我們人間佛教在意義上,能統一這許多複雜性,因為我們的【佛性能源】,一切都可以成就。 |
17. | 共修集會的意義是:「在行儀上【相互尊重】,在思想裡【共同圓通】,在經濟上【相互均衡】,在社會裡【和諧共有】,在語言上【讚美無諍】,在心意上【享受禪悅法喜】」。 |
18. | 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是【三好】、【四給】。 |
19. | 星雲大師認為「【消業】」比「【祈福】」更重要。 |
20. | 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是【不求回報】。 |
三、是非題(O/X): | |
(O)1. | 佛教承認民間神祇,但不以神祇作為信仰,或皈依的對象。 |
(X)2. | 佛門誦念的《瑜伽焰口》中的召請文,是武澤天所寫。文中他對六道眾生的慈悲,對生命的平等關愛,充分顯現佛心體察眾生疾苦的人間菩薩性格。 |
(X)3. | 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為了鼓勵大家讀書,在二○○二年元旦,正式成立「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
(O)4. | 禪門在中國歷史上所以一枝獨秀,就是回歸佛陀本懷-信仰、修行單純化。 |
(X)5. | 《阿含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 |
(O)6. | 大乘八宗裏,天台宗重在在慧解。 |
(X)7. | 星雲大師曾把布施譬喻為三個年級:一年級是布施金錢,二年級是布施勞力,三年級是布施心意。 |
(X)8. |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切法無非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 |
(O)9. | 據《四分律》記載,經行可以獲得五種好處: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食、於定中得久住等。 |
(O)10. | 愚痴比犯錯更加可怕,犯錯就像走路摔倒了可以再站起來,愚痴如同暗夜行走,沒有光明。 |
(O)11. | 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就是真如佛性,就是人間佛教。 |
(O)12. | 弘揚人間佛教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
(X)13. | 人間佛教不重落實「行佛」;「行佛」不是「菩薩道」的實踐。 |
(O)14. | 「四弘誓願」的內容──要斷集、除苦;要修道、圓滿,從而達到人生的解脫之境。 |
(O)15. | 真正的宗教,等於學生在學校讀書一樣,會有一級一級的分別,光是菩薩就有五十一位階,光是羅漢就有四果的分別。 |
(O)16. | 佛陀提出苦的實相,是要我們正是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樂。 |
(X)17. | 「隔靴抓癢、愁眉苦臉」都不是來自佛門的用語。 |
(X)18. | 經懺密教鼎盛,道德信仰就不會墮落。 |
(O)19. | 「業」是行為造做的意思,引申有善業、造業、業報、清淨三業。 |
(O)20. | 推動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五個面向包括:一、文化出版;二、教育辦學;三、弘法活動;四、慈善事業;五、國際弘法; |
四、問答題: | |
1. | 佛教與人間佛教有何不同? |
2. | 佛教衰微的原因有那些?請舉出事例? |
3. | 佛陀的人間生活,能不能例舉出事件? |
4. | 人間佛教對社會有那些貢獻? |
5. | 現代的人間佛教如何向社會展開?可以用那些方法? |
6. | 人間佛教的好處有那些? |
7. | 為什麼要回歸佛陀的本懷呢? |
8. | 佛光山與人間佛教有什麼關係? |
9. | 佛光山為人間佛教做出些什麼? |
10. | 佛教未來應該做那些弘法的工作? |
11. | 佛陀在那裡? |
佛陀本懷題庫
一、選擇題(基礎) | |||||
---|---|---|---|---|---|
(D)1. | 我們活在眾中,要能夠____?[序,頁85] | (A)自我清淨 | (B)自我管理 | (C)自我教育 | (D)以上皆是 |
(B)2. | 人間佛教不一定要去成佛,佛陀都已說過人人皆有佛性,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什麼,而使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自己能統攝自己和一切世間?[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5] | (A)發心 | (B)覺悟 | (C)放下 | (D)精進 |
(D)3. | 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就是____?[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 | (A)真如佛性 | (B)神聖性 | (C)人間佛教 | (D)以上皆是 |
(A)4. |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其主要目的為何?[序,頁95] | (A)對人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 | (C)對神鬼說教 | (B)對畜生說道 | (D)對邪見迷信之士說教 |
(C)5. | 哪一位人士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教可佐科學之偏。佛法可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序,頁115] | (A)國學大師章太炎 | (B)梁啟超 | (C)國父孫中山 | (D)毛澤東 |
(C)6. | 哪一位科學家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序,頁115] | (A)牛頓 | (B)伽利略 | (C)愛因斯坦 | (D)愛迪生 |
(D)7. | 信仰人間佛教有什麼利益?[序,頁115] | (A)身心淨化,思想昇華 | (B)超越人我對待,跟人和合無諍 | (C)不對立、不執著、不幻想 | (D)以上皆是 |
(B)8. | 對我們的教主佛陀的描述,以下何者為非?[序‧頁6、8、105] | (A)佛陀是「人」,不是神 | (B)佛陀涅槃之後就離開了人間,轉生至他方佛國淨土之中了 | (C)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化甚至涅槃都是在人間 | (D)至今佛陀的法身依舊融在整個宇宙大化之中,不曾離開人間 |
(A)9. | 下列何者「不是」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的目的?[序‧頁65] | (A)得到保佑 | (B)淨化身心 | (C)增進道德 | (D)提升智慧 |
(D)10. | 佛陀出家成道前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分制,以下何者正確?[第一章頁245] | (A)婆羅門:王公貴族 | (B)剎帝利:工商界 | (C)吠舍:宗教師 | (D)首陀羅:賤民 |
(B)11. |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弘揚「人間佛教」,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26-275] | (A)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 | (B)透過佛學研究成為學者並成就佛道 | (C)理解與實踐佛法,進而增加人間幸福與美滿 | (D)把各種異說分歧統合 |
(A)12. | 《增一阿含經》中說「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主要在強調人間佛教的哪個重要思想?[第一章,頁285] | (A)佛性平等 | (B)空有不二 | (C)民主法治 | (D)五戒十善 |
(C)13. | 佛陀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是為了給予當時的社會大眾什麼?[第一章,頁255] | (A)開示悟入 | (B)理事無礙 | (C)示教利喜 | (D)法界圓融 |
(C)14. | 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其中,「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是「五戒」中哪一條戒律?[第一章,頁295] | (A)不殺生 | (B)不偷盜 | (C)不邪淫 | (D)不妄語 |
(D)15. |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讓今生的生命如同一條繩索得以延續到來世的原因是?[第一章,頁345] | (A)果報 | (B)佛性 | (C)因緣 | (D)業力 |
(D)16. | 《仁王經疏》說:「慈則無瞋,而能與樂;悲則無害,而能拔苦;喜則無嫉,而行欣慰;捨則無貪,而行平等」,四無量心給予眾生喜樂,是人間佛教的重要依據教義,也是星雲大師提倡的何種精神?[第一章,頁345] | (A)四給 | (B)四諦 | (C)四相 | (D)四智 |
(D)17. | 人間佛教是怎樣的佛教?[第一章,頁355] | (A)讓人迷信的膜拜 | (B)叫人盲目的奉獻 | (C)對「生死」要憂悲恐懼 | (D)啟人智慧、教人明理的智信宗教 |
(C)18. | 為什麼到了中國,看不到原始佛教時代的僧團「偏袒右肩、托缽乞食、樹下一宿」的景象?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85] | (A)生活方式不同 | (B)當地民風不允許 | (C)漢人文化水平較高 | (D)氣候環境導致 |
(A)19. | 《金剛經》中,佛陀的一日生活,提到「次第乞已」,不分貴賤、不揀精粗、不分貧富的修行,請問這是六波羅蜜的哪一度?[第一章,頁415] | (A)忍辱 | (B)持戒 | (C)精進 | (D)禪定 |
(D)20. | 《舊雜譬喻經》中「鸚鵡銜水」的故事裡,天神不解鸚鵡為何自不量力地以翅膀取水,試圖滅森林大火,鸚鵡回答:「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所代表的精神何者為非?[第一章,頁455] | (A)行菩薩道 | (B)服務奉獻 | (C)發菩提心 | (D)要求回報 |
(C)21. | 關於「人間佛教」的弘揚,下列何者為非?[第一章,頁455] | (A)入世重於出世 | (B)生活重於生死 | (C)自利重於利他 | (D)普濟重於獨修 |
(A)22. | 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是以六道中的哪一道為尊?[第一章,頁49] | (A)人道 | (B)天道 | (C)餓鬼道 | (D)畜生道 |
(B)23. | 《佛本行經》裡,「王愍太子愁,勸令行遊觀;始出宮城門,霍然日出雲,都勅國邑里,并除老病死,窮凍困厄者,莫令現道側」請問以上描述悉達多太子的何種體悟?[第一章,頁24] | (A)斷除生老病死,唯有苦行修道 | (B)體會到生命疾苦,感悟無常而出家修道 | (C)眾生內心的憂悲苦惱,是源自於種姓制度 | (D)人生的疾苦,在於為了生活奔波走動 |
(C)24. | 星雲大師曾以「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為題,將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其中的「道諦」與以下的哪項相互結合?[第一章,頁465] | (A)眾生無邊誓願度 | (B)煩惱無盡誓願斷 | (C)法門無量誓願學 | (D)佛道無上誓願成 |
(C)25. | 佛陀成道後,沒有立即入涅槃,其目的為何?[第二章‧頁825] | (A)與外道辯論 | (B)遊學參訪 | (C)度化利生 | (D)以上皆非 |
(A)26. |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為何?[第二章‧頁585] | (A)緣起性空 | (B)貪瞋愚痴 | (C)圓滿解脫 | (D)自利自他 |
(A)27. | 佛陀證悟時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下列意涵何者正確?[第二章‧頁585] | (A)生佛平等 | (B)種姓不同 | (C)貧富貴賤 | (D)因果業報 |
(D)28. | 佛陀證道後,向五比丘講說哪一部經典?[第二章‧頁595] | (A)《大方廣佛華嚴經》 | (B)《大般涅槃經》 | (C)《佛說四十二章經》 | (D)《佛說三轉法輪經》 |
(C)29. | 佛陀的度眾方式與其他宗教不同,尤其強調下列哪一觀念?[第二章‧頁635] | (A)無因無果,更無因緣業報 | (B)有因有果,但無輪迴轉世 | (C)我在眾中,是眾中的一個 | (D)極端苦行,是證悟的捷徑 |
(D)30. | 佛陀在弘法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的困頓。當時,佛陀是如何從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勢力中突圍而出,把佛教弘揚起來?[第二章‧頁675] | (A)弟子的信心具足 | (B)大智慧與大勇氣 | (C)大無畏的精神 | (D)以上皆是 |
(D)31. | 悉達多太子觀照到人生社會的哪些現象,讓他發起出家求道的志願?[第二章‧頁54] | (A)生老病死的逼迫 | (B)種姓制度的不平 | (C)貧富貴賤的懸殊 | (D)以上皆是 |
(C)32. | 佛寶節吃臘八粥是源自於佛陀的哪一段因緣?[第二章‧頁575] | (A)佛陀捻花迦葉微笑 | (B)大梵天請佛陀住世 | (C)牧羊女供養佛陀乳糜 | (D)信徒供養佛陀一麻一麥 |
(A)33. | 「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請問是六和敬中哪一種觀念?[第二章‧頁64] | (A)意和同悅 | (B)戒和同修 | (C)利和同均 | (D)身和同住 |
(A)34. | 晚上就寢時,佛陀教導弟子該怎麼修行,可以讓人少煩少惱,正念分明,使隔天清晨精神充沛?[第二章‧頁685] | (A)吉祥臥 | (B)四叉八仰臥 | (C)趴臥 | (D)左側臥 |
(B)35. | 下列何者不是佛陀在接引大眾時所開示的內容?[第二章‧頁705] | (A)四聖諦 | (B)縱慾苦行 | (C)十二因緣 | (D)五戒十善 |
(C)36. | 佛陀對性格不一的弟子,以下的教化方式何者為非?[第二章‧頁73-825] | (A)用心愛護 | (B)善巧譬喻 | (C)嚴刑拷打 | (D)講明道理 |
(C)37. | 佛陀的哪一位弟子雖德學高尚,但歡喜清修苦行。當他披著破舊的袈裟回到僧團來,佛陀為了讓其他的弟子對他表示尊重,特別分半座予他共坐?[第二章‧頁745] | (A)須菩提尊者 | (B)富樓那尊者 | (C)大迦葉尊者 | (D)二百億耳尊者 |
(D)38. | 以彈琴來比喻修行,請問佛陀是對哪一位刻苦修行卻遲遲不得證果的弟子開示?[第二章‧頁765] | (A)須菩提尊者 | (B)富樓那尊者 | (C)大迦葉尊者 | (D)二百億耳尊者 |
(D)39. | 每當其他地方有諍事,佛陀也會派弟子前去調解,優波離尊者是其中之一,請問佛陀為何會派遣優波離尊者?[第二章‧頁78-795] | (A)性格和平 | (B)持戒第一 | (C)行事莊嚴 | (D)以上皆是 |
(A)40. | 請問佛陀以哪種方便權巧,引導羅睺羅不再妄語?[第二章‧頁79-805] | (A)洗足的盆子 | (B)彈奏的樂器 | (C)中箭的人 | (D)本生故事 |
(B)41. | 當波斯匿王母親往生時,請問佛陀如何開示波斯匿王?[第二章‧頁855] | (A)眾生皆為父母,又是為地下的哪一位悲傷 | (B)每個人都不能倖免於死,應為亡者作福積德 | (C)來世還有新的母親 | (D)珍惜還活者的人即可 |
(C)42. | 佛陀教化眾生無數,其中最有名的傲慢轉為賢良媳婦是哪一位?[第二章‧頁87] | (A)摩耶夫人 | (B)韋提希夫人 | (C)玉耶女 | (D)末利夫人 |
(B)43. | 下列哪一事例不是佛陀孝親的典範?[第二章‧頁91-925] | (A)為父擔棺 | (B)分半座給大迦葉尊者 | (C)為亡母說法 | (D)感動琉璃王撤回軍隊 |
(D)44. | 星雲大師認為佛陀的教義,以下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385] | (A)重視簡單、和平 | (B)重視天下人我一體 | (C)帶來自在解脫 | (D)樂於名利 |
(C)45. | 世間的什麼現象,讓我們知道世事不會恆久,所以要加速勇猛精進,並且珍惜擁有、珍惜因緣、珍惜關係?[第三章‧頁1125] | (A)常住 | (B)無我 | (C)無常 | (D)真空 |
(B)46. | 星雲大師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顯示了「空有不二」的空義。其中「色」指的是什麼?[第三章‧頁1075] | (A)顏色的色 | (B)萬物的假相 | (C)情色的色 | (D)色身的色 |
(A)47. | 佛教不主張熱烘烘的樂行;但也不標榜太冷淡且無益於社會大眾的人生苦行。下列何者才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第三章‧頁1305] | (A)緣起中道 | (B)涅槃為樂 | (C)求生天界 | (D)隱居山林 |
(B)48. | 星雲大師認為哪一部經典已經描繪出人間佛教藍圖的具體內容?[第三章‧頁128] | (A)《大梵網經》 | (B)《維摩詰經》 | (C)《轉法輪經》 | (D)《玉耶女經》 |
(B)49. | 澄觀大師勉勵佛子要到處參學,學習《華嚴經》中的哪一位人物去尋訪善知識?[第三章‧頁1285] | (A)善見比丘 | (B)善財童子 | (C)妙月長者 | (D)獅子頻申比丘尼 |
(C)50. | 星雲大師引用《大智度論》中的哪一則故事說明「無我」?[第三章‧頁1145] | (A)尸毗王割肉餵鷹 | (B)摩訶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 (C)二鬼諍屍 | (D)忍辱仙人 |
(A)51.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大乘佛教的哪一種修行法門?[第三章‧頁118] | (A)六度 | (B)五力 | (C)四攝 | (D)二學 |
(A)52. | 科學的發達印證了佛陀當初運用智慧所觀察到的世間萬相如「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這一句話,現在科學家運用顯微鏡觀察水的情況,可以看到水裡有什麼?[第三章‧頁1165] | (A)微生物 | (B)微塵 | (C)微光 | (D)微電子 |
(D)53. | 「苦」能使人增上、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可見得「苦」具有什麼樣的意義?[第三章‧頁975] | (A)負面影響 | (B)削弱力量 | (C)厭離世間 | (D)幫助人成就 |
(B)54. | 下列修持對治苦迫,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035] | (A)不淨觀對治貪欲之苦 | (B)喜樂觀對治懈怠之苦 | (C)因緣觀對治愚痴之苦 | (D)慈悲觀對治瞋恨之苦 |
(C)55. | 下列何者非人間佛教的精神?[第三章‧頁1335] | (A)發菩提心 | (B)行佛 | (C)求佛 | (D)行菩薩道 |
(C)56. | 「布施」除了財布施、法布施之外,最重要的還有什麼布施?[第三章‧頁120] | (A)恐怖施 | (B)掛礙施 | (C)無畏布施 | (D)歡樂施 |
(D)57. | 持戒的意義是什麼?[第三章‧頁1215] | (A)失去自由 | (B)受束縛 | (C)找麻煩 | (D)防非止惡 |
(C)58. | 下列哪個不是四種精進之一?[第三章‧頁1255] | (A)未生惡令不生 | (B)未生善令生起 | (C)已生惡令增長 | (D)已生善令增長 |
(B)59. | 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但是因為有了哪一度,其他五度的實踐,就能離相而成為出世間法?[第三章‧頁1275] | (A)禪定 | (B)般若 | (C)愛語 | (D)精進 |
(D)60. | 所謂「了生脫死」,真正的「了生」,應該對生命具備怎樣的態度?[第三章‧頁132] | (A)不要執著 | (B)不要計較 | (C)不要貪戀 | (D)以上皆是 |
(B)61. | 以下哪一句名言勉勵佛子,要把人做好,人人即能開悟、成佛? | (A)人命在呼吸間 | (B)人成即佛成 | (C)出汙泥而不染 | (D)求人不如求己 |
(D)62. | 歷代以來,有不少狀元進士、偉人等皆是在寺院寄讀完成學業。以下何人曾在寺院讀書?[第四章‧頁1545] | (A)蔣中正 | (B)梁漱溟 | (C)范仲淹 | (D)以上皆是 |
(C)63. | 在急難救助上,____曾遠赴印度,宣揚佛教和平主義,提倡世界和平?[第四章‧頁160-1615] | (A)印光大師 | (B)印順導師 | (C)太虛大師 | (D)弘一大師 |
(A)64. | 以下何者不是中國著名佛教石窟?[第四章‧頁162] | (A)阿姜達石窟 | (B)敦煌石窟 | (C)龍門石窟 | (D)雲岡石窟 |
(B)65. | 南京棲霞山上的____,莊嚴俊美,所謂「六朝聖地,千古名藍」,讓佛教的石窟藝術南北雙美,這是海內外中華兒女要引以為榮的藝術瑰寶。[第四章‧頁166-1675] | (A)麥積山石窟 | (B)千佛嶺 | (C)龍門石窟 | (D)雲岡石窟 |
(C)66. | ____深受父親影響而學佛,持戒嚴謹,遍覽眾經,作《金剛經》三十二分則。[第四章‧頁1755] | (A)梁武帝 | (B)武則天 | (C)昭明太子 | (D)順治皇帝 |
(B)67. | 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國求學的留學生是____,他將經過的國家地區民俗風情記載,撰寫成____一書。[第四章‧頁1895] | (A)義淨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 | (B)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 | (C)玄奘大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D)法顯大師、《佛國記》 |
(B)68. | 盛唐大詩人王維素有____之稱?[第四章‧頁182] | (A)詩仙 | (B)詩佛 | (C)詩王 | (D)詩菩薩 |
(C)69. | 哪一位帝王,派遣博士弟子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使佛教從皇帝由上而下,正式在中國傳揚開來?[第四章‧頁1855] | (A)周文王 | (B)秦始皇 | (C)東漢明帝 | (D)後秦姚興 |
(C)70. | 被尊為「七帝之師」的國師為?[第四章‧頁1915] | (A)八宗共主龍樹菩薩 | (B)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 (C)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大師 | (D)以上皆非 |
(A)71. | 佛教衰微的原因,何者為是?[第四章‧頁226-2285] | (A)消極脫離社會 | (B)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 (C)參與社會建設 | (D)改善人民生活 |
(C)72. | 誰曾與佛印禪師往來,留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公案?[第四章‧頁178] | (A)蘇轍 | (B)韓愈 | (C)蘇軾 | (D)白居易 |
(B)73. | 哪一位大師,曾以神異行持感化嗜好殺人的石勒、石虎,被尊為國師,為國家軍事獻策,救了多少生靈?[第四章‧頁1855] | (A)道安大師 | (B)佛圖澄大師 | (C)鳩摩羅什大師 | (D)慧遠大師 |
(A)74. | 南朝劉宋,心繫國家社稷的安危,關心庶民百姓的憂悲苦樂,以國師身輔佐皇帝,而有「黑衣宰相」之稱的是?[第四章‧頁1845] | (A)慧琳法師 | (B)慧遠法師 | (C)道生大師 | (D)法果法師 |
(D)75. | 哪位大師深受唐高宗皇帝倚重,任為國家建設的顧問,其圓寂時,皇帝三日不上朝,宣稱「朕失去一件國寶」?[第四章‧頁1895] | (A)智者大師 | (B)玄琬法師 | (C)法道法師 | (D)玄奘大師 |
(D)76. | 〈開經偈〉是由誰所作?[第四章‧頁190] | (A)唐太宗 | (B)唐高宗 | (C)明太祖 | (D)武則天 |
(A)77. | 即位後,即刻恢復遭會昌法難期間被毀的寺院,重設戒壇,讓被迫還俗的僧尼重新受戒的是哪位帝王?[第四章‧頁1905] | (A)唐宣宗 | (B)唐太宗 | (C)北魏孝文帝 | (D)以上皆非 |
(C)78. | 禪宗主張____?[第四章‧頁1945] | (A)禪淨雙修 | (B)念佛往生 | (C)不立文字 | (D)以上皆是 |
(B)79. | 唐宋八大家之____,曾因諫迎佛骨,被貶到潮州任刺史。[第四章‧頁177] | (A)王安石 | (B)韓愈 | (C)蘇東坡 | (D)蘇洵 |
(C)80. | 中國人吃茶也與古代叢林文化的推動有關,像客堂奉茶是待客之道,一般僧眾集合飲茶叫___。[第四章‧頁1455] | (A)小參 | (B)飲茶 | (C)普茶 | (D)施茶 |
(A)81. | 北朝文成帝命___擔任「沙門統」,執行開鑿___石窟,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佛教藝術石窟,二○○一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驕傲。[第四章‧頁187] | (A)曇曜/雲岡 | (B)曇曜/龍門 | (C)玄琬/雲岡 | (D)玄琬/龍門 |
(A)82. | 星雲大師認為以下哪一個是最好的護生?[第五章‧頁2945] | (A)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B)買動物到山裡野放 | (C)買魚到水庫放生 | (D)以上皆是 |
(D)83. | 下列何者非早期台灣的佛學院教育單位?[第五章‧頁258-2605] | (A)台灣佛教講習會 | (B)福嚴佛學院 | (C)中國佛教三藏學院 | (D)法藏佛學院 |
(C)84. | 為振興佛教,東初法師在台成立影印藏經環島宣傳團,由星雲大師領隊,影印的是哪部經?[第五章‧頁2495] | (A)《磧砂藏》 | (B)《大正新脩大藏經》 | (C)《龍藏》 | (D)《高麗藏》 |
(C)85. | 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於二OOO年創辦報社,將人間佛教真善美思想帶入社會與家庭,同時被喻為台灣四大報之一的是哪一份報紙?[第五章‧頁2515] | (A)旺報 | (B)聯合報 | (C)人間福報 | (D)星報 |
(D)86. | 以下哪一個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第五章‧頁242-2435] | (A)教育辦學 | (B)國際弘法 | (C)文化出版 | (D)以上皆是 |
(D)87. | 為了推動廣播弘法,星雲大師每天寫哪本著作,常常連夜加班寫到天亮,分別在中廣、民本、民生、雲林正聲電台廣播?[第五章‧頁2705] | (A)《海天遊蹤》 | (B)《無聲息的歌唱》 | (C)《玉琳國師》 | (D)《釋迦牟尼佛傳》 |
(B)88. | 一直以來,佛教徒多只重誦經念佛,不讀書、不思考,讓師父非常掛念。為了鼓勵大家讀書,於二OO二年元旦正式成立下列哪個單位?[第五章‧頁285-2875] | (A)國際佛光會 | (B)人間佛教讀書會 | (C)佛學社 | (D)台灣佛教講習會 |
(B)89. | 為了造福人間,佛教倡導菩薩道自度度人的六度萬行,第一善事就是?[第五章‧頁288] | (A)精進 | (B)布施 | (C)忍辱 | (D)持戒 |
(A)90. | 許多寺院在國家戰亂的時候,做了哪一件事行大布施?[第五章‧頁290] | (A)難民收容 | (B)拈花微笑 | (C)割肉餵鷹 | (D)擴建道場 |
(D)91. | 天主教修女來台幾十年傳道,年紀大要回國;單國璽樞機主教籌建真福山社福園區,佛光山都隨喜籌措贊助,可以看出人間佛教的慈善布施是?[第五章‧頁2975] | (A)不分宗教 | (B)不分地區 | (C)沒有企圖心 | (D)以上皆是 |
(C)92. | 要解決根本苦難,唯有以佛法淨化人心的_____?才能真正杜絕世間不斷發生的天災人禍。[第五章‧頁2975] | (A)佛法僧三寶 | (B)聞思修三慧 | (C)貪瞋痴三毒 | (D)戒定慧三學 |
(D)93. | 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要為全人類找尋幸福與安樂而倍受肯定,目前已得到大陸許可發行的著作是?[第五章‧頁2525] | (A)《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 (B)《百年佛緣》 | (C)《貧僧有話要說》 | (D)以上皆是 |
(D)94. | 推動人間佛教,必須積極的服務人群、重視教育,請問何者為星雲大師創辦的大學?[第五章‧頁261] | (A)菲律賓-光明大學 | (B)美國-西來大學 | (C)澳洲-南天大學 | (D)以上皆是 |
(C)95. | 國際佛光會已在全球五大洲七十餘個國家地區,成立一百七十多個協會,近二千個分會,擁有數百萬名會員,以下為佛光會的發展目標,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845] | (A)提倡人間佛教 | (B)建設佛光淨土 | (C)弘法五大洲 | (D)實現世界和平 |
(D)96. | 佛光山在監獄裡發起哪些淨化人心的弘法活動?從積極面給人空間,培養受刑人的慈悲心和自覺的智慧。[第五章‧頁2955] | (A)八關齋戒 | (B)皈依三寶 | (C)短期出家 | (D)以上皆是 |
(A)97. | 在台灣的佛教刊物中,最早的定期刊物是。[第五章‧頁258-2595] | (A)《台灣佛教》 | (B)《海潮音》 | (C)《覺群週報》 | (D)《獅子吼》 |
(D)98. | 由星雲大師創辦,佛教第一所跟政府正式立案的教學單位?[第五章‧頁2595] | (A)南華大學 | (B)佛光山叢林學院 | (C)普門中學 | (D)光華文理補習班 |
(D)99. | 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時,如何接引青年學佛?[第五章‧頁2585] | (A)成立歌詠隊 | (B)成立弘法隊 | (C)成立青年團 | (D)以上皆是 |
(B)100. | 佛教創辦的第一所幼稚園?[第五章‧頁2595] | (A)慈航幼稚園 | (B)慈愛幼稚園 | (C)小天星幼稚園 | (D)小天使幼稚園 |
(C)101. | 佛教界積極興辦社會教育培養人才,以下何者非佛教單位創辦之教育機構?[第五章‧頁261] | (A)華梵大學 | (B)南華大學 | (C)輔仁大學 | (D)慈濟大學 |
(A)102. | 電視連續劇「再世情緣」改編自星雲大師何本著作?[第五章‧頁272-273] | (A)《玉琳國師》 | (B)《釋迦牟尼佛傳》 | (C)《海天遊蹤》 | (D)《無聲息的歌唱》 |
(D)103. | 第一個進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佛教團體為何?[第五章‧頁2845] | (A)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 (B)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 | (C)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 (D)國際佛光會 |
(D)104. | 星雲大師積極推動電視、電台弘法,佛光山在電視弘法中所開設的節目中,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725] | (A)每日一偈 | (B)星雲法語 | (C)星雲說喻 | (D)再世情緣 |
(C)105. | 釋迦牟尼佛有十種尊號,而星雲大師在寫《釋迦牟尼佛傳》時以什麼稱謂作為統一名號?[第六章‧頁3135] | (A)釋尊 | (B)世尊 | (C)佛陀 | (D)如來佛 |
(D)106. | 星雲大師一心只想弘揚人間佛教,儘管有許多不同的因緣,但大師並沒有放棄文字弘化的因緣。因此,大師曾經編輯過或供稿給哪些雜誌刊物?[第六章‧頁3225] | (A)《菩提樹》 | (B)《人生》 | (C)《覺世》 | (D)以上皆是 |
(C)107. | 星雲大師擔任佛光山住持十八年,任期圓滿後毅然宣布退位,飄洋到海外,從事佛教傳教的活動法弘五洲。因此因緣,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得以在哪裡成立?[第六章‧頁329] | (A)英國倫敦 | (B)台灣高雄 | (C)美國洛杉磯 | (D)澳洲墨爾本 |
(B)108. | 正如佛陀的千百億化身和哪一位菩薩的三十二應化身一樣,人間佛教也以各種方便法門為社會服務,將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帶到每個地方?[第六章‧頁3345] | (A)普賢菩薩 | (B)觀音菩薩 | (C)文殊菩薩 | (D)地藏菩薩 |
(D)109. | 人間佛教為佛教寫下許多創意且具體的弘法。在學術出版方面,人間佛教有什麼樣的具體弘法方式?[第六章‧頁3355] | (A)成立出版社 | (B)舉辦各種國際學術會議 | (C)出版各種學報期刊雜誌 | (D)以上皆是 |
(A)110. | 在清末民初佛教衰微之際,佛教有很多復興的契機,當時太虛大師喊出什麼樣的口號,一時各方響應?但是嫉妒他的人,對他壓制,也讓他有志難伸。[第六章‧頁3405] | (A)人生佛教 | (B)振興佛教 | (C)人間淨土 | (D)人間佛國 |
(D)111. | 星雲大師自覺佛門的數十年歲月,在所謂的「弘法利生」上,都是人間佛教的事業。大師所做的人間佛教事業,有以下哪一方面?[第六章‧頁3305] | (A)建寺安僧,辦叢林學院 | (B)提倡禪淨共修,注重生活修行 | (C)注重信徒家庭的幸福安樂 | (D)以上皆是 |
(A)112. | 星雲大師認為唯有什麼樣的佛教才合乎今後大眾的需要,也唯有這個方向,是佛教為未來世界點亮的一道光明?[第六章‧頁3215] | (A)人間佛教 | (B)創新佛教 | (C)原始佛教 | (D)保守佛教 |
(D)113. | 在宜蘭弘法時期,以下何者是星雲大師實踐新佛教藍圖的理念?[第六章‧頁3195] | (A)佛教青年化 | (B)培養兒童的信仰 | (C)重視弱勢的團體 | (D)以上皆是 |
(D)114. | 信仰人間佛教的信徒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想法理念,佛教才有前途?[第六章‧頁3335] | (A)因為佛菩薩會靈驗加持我,所以我應該堅定信仰佛教 | (B)信仰是開放自由的,所以今天來拜佛,明天可以去教堂做禮拜,後天可以去道教廟裡誦經,常常換地方有助維持新鮮感 | (C)因為跟道場的法師很投緣,所以要發心護持道場,如果這個法師被調走,我也不想到道場參與共修了 | (D)應該要有「不是倚靠佛陀為我們做什麼,是要靠我們來為佛陀做什麼,甚至還要為一切眾生來做什麼」的理念 |
(C)115. | 為什麼佛光山要在體育方面:成立籃球隊、棒球隊、體操隊、足球隊、啦啦隊等?[第六章‧頁3345] | (A)因為星雲大師從年輕一直就非常喜歡運動,一直希望能贊助球隊 | (B)因為運動事業受群眾喜愛,有利可圖 | (C)此為方便法門,星雲大師希望以體育活動接引,增加佛教人口 | (D)因為有大功德主出資指名要贊助體育活動 |
(C)116. | 下列何者是星雲大師將釋迦牟尼佛的各種稱呼統一起來,尊稱為佛陀的原因?[第六章‧頁3125] | (A)因為這個稱呼最普遍為信徒所熟悉,方便推廣 | (B)根據經典考證,發現這才是對釋迦牟尼佛正確的稱呼 | (C)因為大師希望能使佛教信仰單純化以求佛教界團結 | (D)這是在中國佛教會中經過會議之後產生的共識 |
(B)117. | 以下何者正確?[第六章‧頁333-3345] | (A)佛教是靠佛陀一個人來讓它發揚光大 | (B)佛法不捨一切法,這個也做,那個也做,在四眾弟子的努力下,把人間佛教傳播出去 | (C)信仰人間佛教,是倚靠佛陀來庇佑我們 | (D)因為我們信仰人間佛教,所以不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 |
(C)118. | 「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此話的意涵為何?[第六章‧頁333-3345] | (A)出家人之間要互相包庇缺失,佛法才會興盛 | (B)出家人之間要互相批判,佛法才會進步 | (C)出家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包容,佛教才能成其大 | (D)出家人的德行要讓其他出家人稱讚,就算是有佛法 |
(D)119. | 有關人間佛教的敘述以下何者錯誤?[第六章‧頁336-3375] | (A)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不是標新立異 | (B)我們做佛教徒,不是只想靠佛教,而是期許自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 | (C)把人做好,佛國就在人間 | (D)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創新的口號 |
(D)120. | 有關人間佛教的總說,以下敘述何者為非?[第六章‧頁3385] | (A)人間佛教是生活裡的資糧養分 | (B)人間佛教可以提升社會道德風氣 | (C)人間佛教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 (D)人間佛教是只追求個人安樂解脫的宗教 |
二、選擇題(進階) | |||||
---|---|---|---|---|---|
(D)1. | 「法久則生弊」,今日世間多少人誤會佛教是因為?[序‧頁6-75] | (A)傳統佛教給附佛外道、假傳佛譯者披上神仙鬼怪的外衣。 | (B)一些迷信的言論,像看時辰、看風水、抽籤、卜卦等等,使佛教幾乎成迷信的佛教。 | (C)佛教傳播太久,摻雜了許多背離佛陀本懷的內容。 | (D)以上皆是。 |
(D)2. | 佛教曾經遭遇什麼狀況,以致失去了佛教真正的原意?[序‧頁165] | (A)退守到出世的清修,失去佛教入世的精神 | (B)退守到山林的遁世,失去佛教對信眾的服務 | (C)退守到消極的講說,失去佛教積極奮鬥的真義 | (D)以上皆是 |
(B)3. | 有句話說:「生命都是要靠殘殺才能生存。」佛教如何看待這個說法?[序‧頁205] | (A)老虎、獅子以弱小動物為食,這是人類可以解決的問題 | (B)自古以來,人類的刀兵劫難、弱肉強食,這種循環是會存在的 | (C)各自的業力,佛陀能幫忙解脫 | (D)以宗教的真理,自能解決別人的問題 |
(C)4. | 關於人間佛教的信仰,下列敘述何者為非?[序‧頁19] | (A)是單純的,是專一的 | (B)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存在 | (C)是對生死迷思,對人我解脫缺乏信心 | (D)是自我在生命裡、在思想裡,會求得一個圓融、永恆、覺悟 |
(B)5. | 關於世間自然進化、適者生存的說法,下列敘述何者為非?[序‧頁175] | (A)對於所謂「焦芽敗種」我們也不能不否認會有自然淘汰的少數 | (B)一般的常情,生命是永恆的,是沒有例外的 | (C)在時間上的生命,是無限的,是不死的 | (D)在進化論裡的生命,優勝劣敗,是很正常的 |
(D)6. | 佛教二千多年來承受了什麼,造成傳統佛教既不重視人間家庭的信仰,也不重視實際的服務,不重視人間社會的淨化,只在理論上玄談?[序,頁85] | (A)外道的摧殘 | (B)歷代帝王的政治迫害 | (C)群眾消極的偏見和誤解 | (D)以上皆是 |
(A)7. | 關於人間佛教的內容意義,下列敘述何者為非?[序‧頁18-215] | (A)悟道後,對於今生、來世、隔陰及生死的迷思仍然會發生 | (B)對信仰是自我肯定,不管別人怎麼分別,自己的信仰是至高無上的 | (C)人間佛教的世界,勉強可以用「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來表示 | (D)信仰可以決定人生未來的一切去向,達到不生不死的永恆境界 |
(A)8. | 關於信仰的真義,下列敘述為非?[序‧頁16-215] | (A)信仰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等階段分別,讀幼稚園者層次較低 | (B)信仰是有高低層次的,每個人信仰超越的情況,要看信仰的能量如何 | (C)信仰是複雜性的、多元的,但人間佛教在意義上能統一這許多複雜性 | (D)信仰是自我的擴大,自我的昇華,自我的解脫,自我的圓融 |
(D)9. | 為什麼信仰佛教不直接說信仰「佛教」,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序‧頁6-105] | (A)人間佛教是立足人間,對人的教化,所以稱人間佛教。 | (B)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說法。 | (C)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 (D)以上皆是 |
(D)10. | 傳統佛教負擔沉重,需要有人能正本清源,把佛教回歸佛陀的人間性格,星雲大師認為能做到嗎?[序‧頁75] | (A)不能,因佛教派系分歧太多,名相複雜,失去了佛教的本來面目。 | (B)能,因為大師認為他一人就能將把佛教回歸佛陀人間性格。 | (C)不能,因為傳統佛教勢力龐大,掌握佛教會,改革困難。 | (D)能,若全佛教人士覺悟到佛陀的本懷,共同致力於人間佛教發展,應該可以做到。 |
(B)11. | 近百年來,有識之士對於佛教的弘傳希望找出一個共識,「人間佛教」因此應運而生,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25] | (A)太虛大師在各地講說人生佛教 | (B)大醒法師在南洋新馬創辦《人間佛教》(正解:慈航法師) | (C)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 | (D)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佛教 |
(B)12. |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撿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對應於佛陀在《金剛經》中的生活,以下何者符合此修行精神?[第一章,頁415] | (A)著衣持缽 | (B)次第乞食 | (C)敷座而坐 | (D)潔身洗足 |
(C)13. | 佛陀制定戒律,以維持僧眾的素質。然而隨著佛法東傳,中國佛教改以清規代替戒律,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95] | (A)「叢林之立,必有清規,所以警懈怠,防放逸也」,因此百丈禪師立下叢林清規。 | (B)中國祖師另立清規,是為了適應漢地民俗,精神仍不離戒律。 | (C)唐朝《百丈清規》是寺院生活的儀則,佛光山至今依然遵循不變。(正解:佛光山順應潮流,另訂有《徒眾手冊》) | (D)六和敬是訂立清規的根本,使大家有共遵的規矩,教團也更有制度。 |
(B)14. | 佛陀曾說:「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子、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強調人間佛教的何種觀念?[第一章,頁335] | (A)佛陀至上,不可褻瀆 | (B)不要將佛陀神格化 | (C)參禪是唯一入道法門 | (D)神通是修行成就的指標 |
(A)15. |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中國六祖惠能也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強調以下何者?[第一章,頁285] | (A)佛性 | (B)慈悲 | (C)忍辱 | (D)空性 |
(D)16. | 六祖惠能大師曾說:「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強調成佛靠己的重要,呼應以下何段經文?[第一章,頁285] | (A)「如我按指,海即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圓覺經心鏡》 | (B)「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豎。」《長阿含經》 | (C)「因彼飲食,而生愛心,愛心起故,即生取著。」《大集法門經》 | (D)「我不攝受眾,亦無所教命。汝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 |
(A)17. | 東晉道安大師提出「佛以釋迦為氏,今為佛子者,宜從佛之氏,即姓釋」,統一了出家人混亂分歧的姓氏,而佛陀最初也提出以「釋」為姓的目的是?[第一章,頁285] | (A)四姓平等 | (B)以戒為師 | (C)尊師如佛 | (D)方便世人辨認 |
(B)18. | 僧團以和合為基礎,因此佛陀制定「六和敬」統理大眾,使其和樂清淨。以下關於「六和敬」的描述,何者錯誤?[第一章,頁285] | (A)六和敬是身語意業清淨無染的展現。 | (B)「戒和同修」是經濟上的均衡分配。(戒法的受持) | (C)僧團與家庭社會皆可奉行六和敬。 | (D)僧眾可透過六和敬達到理事和合。 |
(C)19. | 「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也是人間佛教戒律的根本,下列描述何者正確?[第一章,頁295] | (A)五戒需全受,才能得到功德利益。(在家信眾可隨分隨力受持) | (B)修五戒十善的善業,是為了獲得神通。(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 | (C)持戒不是束縛,反而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 (D)五戒與中國儒家五常內容差別極大。(五戒與五常之仁義禮智信有相通之處) |
(A)20. | 從歷史來看,部派佛教對戒律和義理的分岐,以及「大乘非佛說」的爭論,說明了佛教發展的何種問題?[第一章,頁31-325] | (A)學術研究容易造成佛教的分裂。 | (B)佛教發展趨向排除傳統、創立新風。 | (C)教典無法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 | (D)佛教對地域、民族等問題欠缺關懷。 |
(C)21. | 在《般泥洹經》裡,佛說:「吾亦恆在比丘眾中」與星雲大師時常倡導的哪一句話相同?[第一章,頁335] | (A)我是比丘 | (B)我是菩薩 | (C)我在眾中 | (D)我是佛 |
(D)22. | 「四給」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是為了饒益有情,合乎以下哪段經義?[第一章,頁345] | (A)「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 (B)「修行力波羅蜜者,一切煩惱及一切諸魔外道不能擾亂。」《佛說法集經》 | (C)「能於菩提成佛十力、四無所畏、不共法等,皆悉成就。」《金光明最勝王經》 | (D)「以方便波羅蜜,行布施、愛語、利益、同事攝取眾生。」《佛說羅摩伽經》 |
(B)23. | 星雲大師說一般人害怕布施、吃虧,但是不在田裡播種,怎麼能長出禾苗、生出五穀呢?宣說佛教何種教理?[第一章,頁355] | (A)善巧譬喻,施設方便 | (C)輪迴造作,生死流轉 | (B)因果觀念、業報思想 | (D)空有不二,緣起中道 |
(B)24. | 不同於強調天啟或神啟的其他宗教,佛教以「無我」為基礎,重視般若智慧,與其他宗教相較下,佛教具有何種特色?[第一章,頁355] | (A)信仰出於敬仰感、依戀感,以感性為重。 | (B)既富理性,亦具有極其深遠的超越性。 | (C)要求人們必須無條件接受,不允許用理性思考。 | (D)單純虔信,抱持信仰先於知識的原則。 |
(D)25. | 「信以心淨為體,體在深忍樂欲,深忍樂欲,全依真實德能」,說明信仰必須符合「信實、信德、信能」的基礎,以下何者為非?[第一章,頁365] | (A)「實」是真實,深信佛教經律論三藏所闡述的一切義理,名為「信實」。 | (B)「于三寳真淨德中,深信樂故」,「信德」指相信三寶殊勝的功德。 | (C)「信能」者,便能「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 | (D)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仍只是單純初階的信仰。(已是正信佛教徒) |
(C)26. | 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說明人間佛教的何種特性?[第一章,頁365] | (A)利他性 | (B)喜樂性 | (C)人間性 | (D)普濟性 |
(A)27. | 星雲大師倡導:「假如太多的談玄說妙,只有讓佛教提早消滅,不能為佛教增分」,回顧中國佛教史上,哪一宗派因教義單純而法脈興隆?[第一章,頁385] | (A)禪宗 | (B)天台宗 | (C)華嚴宗 | (D)唯識宗 |
(C)28. | 中國大乘八宗各有不同的特色,但共通點都在人間生活,福利社會,其中重在慧解,提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是哪一宗派?[第一章,頁445] | (A)禪宗 | (B)天台宗 | (C)華嚴宗 | (D)唯識宗 |
(B)29. | 請問四聖諦中的「集諦」,具有下列哪一種特性?[第二章‧頁59] | (A)逼迫性 | (B)招感性 | (C)可證性 | (D)可修性 |
(B)30. | 請問佛陀讓弟子在僧團中「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之用意為何?[第二章‧頁63] | (A)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 (B)信仰真理最主要是信仰自己,開發自性的慈悲、智慧 | (C)天上天下無如佛,只相信佛所說,其他人開示都是妄語 | (D)應獨處,自了生死大事 |
(D)31. | 《雜阿含經》云:「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請問這句話的涵義為何?[第二章‧頁655] | (A)傳教弘道,重視人間生活 | (B)教團強大,制定僧團戒律 | (C)法為中心,開發自性智慧 | (D)無故謾罵,將會自作自受 |
(A)32. | 從哪一些經典當中,約略可以瞭解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在人間活動的情形?[第二章‧頁675] | (A)四部《阿含經》 | (B)《大乘百法明門論》 | (C)《大智度論》 | (D)《大乘起信論》 |
(A)33. | 佛陀時代的哪一制度,使得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觸,也與社會的脈動保持關聯?[第二章‧頁69] | (A)托缽乞食 | (B)過午不食 | (C)樹下一宿 | (D)三衣一缽 |
(C)34. | 佛陀的一日生活中,可以發現他會飯後洗缽,清洗雙足,整理衣單,請問佛陀的身教意涵為何?[第二章‧頁695] | (A)佛陀重視他人觀感,表面形式的一面 | (B)佛陀重視樹下一宿,塚邊苦行的一面 | (C)佛陀重視生活作務,勤勞自理的一面 | (D)佛陀重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一面 |
(C)35. | 請問為何佛陀要接受一個喝醉酒的婆羅門出家?[第二章‧頁795] | (A)因印度婆羅門本會出家修行,只是提早落髮而已 | (B)為了擴充僧團人數,以與提婆達多抗衡 | (C)為其好不容易生起之出家善念,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 | (D)因其喝醉酒,為保護大眾,故暫時納入僧團 |
(B)36. | 請問佛陀以何種權巧方便化解一場摩羯陀國與跋耆國的戰爭?[第二章‧頁84-85] | (A)派雨勢大臣至跋耆國和平談判 | (B)故意在雨勢大臣面前與阿難討論國家之七不退法 | (C)讓阿難特意告訴雨勢大臣佛陀的預見 | (D)特意避不見雨勢大臣,暗示戰爭會失敗 |
(D)37. | 佛陀對波斯匿王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請問佛陀的本意?[第二章‧頁855] | (A)應時時提醒自己,過午不食,能保身體輕安,健康長壽 | (B)應時時提醒自己,日中一食,保持身體輕安,健康長壽 | (C)應時時提醒自己,把握當下,能吃是福,才能健康長壽 | (D)應時時提醒自己,飲食知節制,不貪吃才能保持身體輕安,健康長壽 |
(B)38. | 佛陀曾對波斯匿王開示,老病死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臨的事,無人可以倖免。請問下列何者佛教的觀點?[第二章‧頁85-875] | (A)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因為根本沒有因果業報 | (B)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生命 | (C)生是開始,死是結束,因為每一期生命都是四大假合之身 | (D)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因為因果不會負我 |
(D)39. | 在《法華經》中的龍女七歲成佛,《大寶積經》中妙慧童女以八歲之齡成為智慧第一文殊師利菩薩的老師,主要在說明什麼?[第二章‧頁895] | (A)沒有二乘,只有一佛乘 | (C)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 (B)說明空假中三諦觀 | (D)強調重視兒童,四小不可輕 |
(B)40. | 經云:「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請問佛陀表達哪一種思想?[第二章‧頁77-785] | (A)知行合一 | (B)眾生平等 | (C)一念三千 | (D)空有不二 |
(C)41. | 哪一部經典記載佛陀指導為人妻子之道?[第二章‧頁875] | (A)《佛本行集經.優陀夷因緣品》 | (B)《增一阿含經.大愛道般涅槃品》 | (C)《佛說玉耶女經》 | (D)《佛說興起行經》 |
(D)42. | 佛陀教育、啟發弟子之用意為何,以下何者為非?[第二章‧頁895] | (A)佛陀契理契機,讓教團更加健全 | (B)給予弟子尊嚴,讓他向上成長 | (C)勉勵懈怠者要為大眾精進服務 | (D)速入涅槃,了生脫死 |
(B)43. | 一個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跟人都不合群,佛陀呵責此種人為?[第二章‧頁91] | (A)無信之人 | (B)非人 | (C)非善類 | (D)一闡提 |
(A)44. | 佛陀明明已證悟成就,為何還在人間示現傷足患背等?[第二章‧頁935] | (A)法身永恆,但是應化身仍受業報 | (B)展現禪悅法喜,讓大眾升起恭敬心 | (C)令眾生心生怖畏,恐嚇威脅 | (D)表示當時佛陀的證悟並不究竟 |
(D)45. | 請問星雲大師在佛陀紀念館的4D電影中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為何?[第二章‧頁935] | (A)因為人間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及人間化 | (B)原本信徒因信仰而神格化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 | (C)不神格化佛陀,還原其人間性,以應用佛陀教法於十方,傳揚國際 | (D)以上皆是 |
(D)46. | 請問星雲大師以哪些面向說明佛陀的本來面目?[第二章‧頁935] | (A)出家求法、成立僧團 | (B)日常生活 | (C)教化弟子、利生服務 | (D)以上皆是 |
(D)47. | 為何佛陀教育弟子、開示信徒,大都是以譬喻、鼓勵的方式?[第二章‧頁875] | (A)重點在於讓他們知道何謂正道 | (B)不用打罵、責備的方法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尊嚴 | (C)譬喻與鼓勵也能達到防非止惡的效果 | (D)以上皆是 |
(D)48. |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段經文顯示佛陀的一日生活作息是怎樣的?[第三章‧頁965] | (A)入山隱蔽修行 | (B)與社會脫節 | (C)消極避世 | (D)積極救世 |
(B)49. | 星雲大師從哪個角度談,認為空不但不可怕,還是追求人生的希望,而且給人擁有?[第三章‧頁1055] | (A)四大皆空 | (B)真空生妙有 | (C)無常無我 | (D)離苦得樂 |
(C)50. | 《首楞嚴經》卷二說:「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一多相印、大小互攝的宇宙觀也被現代量子物理學家所認同、肯定。經典中常有類似的記載,與以下何段經文相符?[第三章‧頁1165] | (A)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 (B)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 (C)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 (D)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
(A)51.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領會溪聲山色都在對他說法。星雲大師以此譬喻佛陀的法身在哪裡?[第三章‧頁1345] | (A)虛空法界裡 | (B)山色間 | (C)溪聲裡 | (D)夜晚現身 |
(C)52. | 星雲大師以哪一首詩偈來說明唯有經過「苦」的嚴峻考驗,才能使人與道相應?[第三章‧頁985] | (A)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B)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C)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 (D)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B)53. | 下列何者並非說明「空」的道理?[第三章‧頁1105] | (A)事待理成 | (B)一水四見 | (C)有依空立 | (D)緣能成空 |
(B)54. |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無我」的真正教義是什麼?[第三章‧頁1135] | (A)否定自己,成就他人 | (C)展示私我,表現小我 | (B)發揮真我,追求大我 | (D)貪著自我,害怕無我 |
(D)55. | 星雲大師形容佛教的「無我」具有積極的精神意涵,以下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13-115] | (A)遍滿虛空法界的法身 | (B)無限生命的真我 | (C)永生不死的精神慧命 | (D)四大假合的色身為真我 |
(A)56. | 《法華經》中的哪一則故事,譬喻行者要時時記取人人本自具有真如自性?[第三章‧頁128] | (A)懷珠作丐 | (B)三車火宅 | (C)草木一雨 | (D)化城寶所 |
(D)57. | 擴大自己,就是物我兩忘、古今同體,試問下列何者不是星雲大師詮釋生命不死、法界流轉的思想?[第三章‧頁1375] | (A)「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譬喻生命如日月星辰般恆久。 | (B)「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譬喻生命如浪潮般不停循環。 | (C)「一江春水向東流」譬喻生命如春水生生不息的流轉。 | (D)「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譬喻生命如窈窕淑女,當珍重愛惜。 |
(A)58. | 星雲大師以「一水四見」來形容人間佛教、傳統佛教、南北傳佛教等,是由於個人的分別境界,把佛教分裂了,其對佛教的體認應是什麼?[第三章‧頁137-1385] | (A)一切在真理上都是沒有分別的 | (C)解行合一 | (B)眾生的思想、習性不同,難以統一 | (D)自由、平等、博愛 |
(B)59. | 佛陀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契理契機,以下何者為非?[第三章‧頁1185] | (A)對政治家,佛陀說為政之道在於勤政愛民 | (B)對男眾,佛陀說為妻之道在於如母婦憐夫如子,心不疲厭 | (C)對企業家,佛陀說經商之法要能普利世間 | (D)對平凡的家庭主婦,佛陀也耐心為其開示治家之道、為人之道 |
(A)60. | 為何星雲大師形容「忍辱」是一種承擔的智慧和寬容的慈悲?[第三章‧頁1225] | (A)因為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故看得開、想得破 | (B)因為能忍無可忍,大暢心中所快 | (C)因為願意強迫自己忍笑駡諷刺 | (D)因為願意怯弱讓步、吃虧受氣 |
(A)61. | 六度之中哪一度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的智慧?[第三章‧頁1275] | (A)般若 | (B)持戒 | (C)禪定 | (D)布施 |
(C)62. | 《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說明弘法的重要性。以下何者不是佛教與社會脫節的原因?[第三章‧頁95-965] | (A)講經方式太過高深,讓人看不懂 | (B)講說方式強調出世、厭離世間 | (C)至唐朝,說法度眾佛教仍以托缽乞食為重 | (D)後代佛教徒主張要入山隱蔽修行 |
(B)63. | 星雲大師說當客人應邀而來,我們對對方說:「感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的邀請!」說明布施的何種意義?[第三章‧頁120-1215] | (A)施比受更有福 | (C)期望對方的回報 | (B)施者、受者,等無差別 | (D)有相布施 |
(B)64. | 所謂「舉佛音聲○○○,誦經行道○○○,合掌當胸○○○,立身頂上○○○」,這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淵源於佛陀的行儀教化所致。以下何者順序正確?[第四章‧頁1515] | (A)雁行遊、慢水流、似安油、如捧水 | (B)慢水流、雁行遊、如捧水、似安油 | (C)雁行遊、慢水流、如捧水、似安油 | (D)以上皆非 |
(D)65. | 佛陀建立僧團教育弟子,是佛教的第一個義學,以下何者為是?[第四章‧頁152-1535] | (A)佛陀行化各處,隨機教化民眾,是佛教社區教育的開端。 | (B)寺院開辦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殿堂成了教室,藏經樓相當於圖書館。 | (C)歷代不少狀元是在寺院寄讀完成學業,如:「茶聖」陸羽自幼在寺院成長。 | (D)以上皆是 |
(C)66. | 梁武帝是第一位出家皇帝,通達佛教教理,以下哪一部經典與梁武帝無關?[第四章‧頁187] | (A)《涅槃經》 | (B)《梁皇寶懺》 | (C)《慈悲三昧水懺》 | (D)《水陸儀軌》 |
(D)67. | 以下哪位皇帝曾出家為僧?[第四章‧頁184] | (A)梁武帝 | (B)唐宣宗 | (C)明太祖 | (D)以上皆是 |
(D)68. | 在哪位帝王的護持下,開雕中國第一部大藏經,樹立了後世大藏經刊刻範本?[第四章‧頁1915] | (A)清高宗、《龍藏》 | (B)宋太祖、《大正藏》 | (C)明太祖、《高麗藏》 | (D)宋太祖、《開寶藏》 |
(D)69. | 以下詞彙何者與佛教有關?[第四章‧頁203~5] | (A)「有緣千里來相會」 | (B)「你相信因果嗎?」 | (C)「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D)以上皆是 |
(D)70. | 關於中國佛教的發展,以下何者正確?[第四章‧頁230-2355] | (A)中國人崇尚鬼神,因而更加親近佛教 | (B)人間佛教重視生活的安樂,因此鼓勵信眾求神卜卦 | (C)「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是宋明理學家對佛教提出的警告 | (D)清末,洪秀全利用國人仇視帝國主義,成立了「太平天國」,焚儒毀佛。 |
(B)71. | 佛教的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早在印度佛陀時代就開始,以下敘述何者非佛陀時代的事蹟?[第五章‧頁2895] | (A)給孤獨長者布施祇園精舍 | (C)頻婆娑羅王布施竹林精舍 | (B)阿育王設無遮大會 | (D)毘舍佉布施鹿母講堂 |
(A)72. | 清末民初至今,佛教曾經遭遇的幾次災難,以下何者為非?[第四章‧頁253-2585] | (A)梁啟超提出「以科學代替宗教」,使佛教受到災難,佛教因人才不夠普及無力抵抗。 | (B)1927軍閥割據,篤信基督教的馮玉祥在河南廢寺逐僧。 | (C)1947太虛大師圓寂,佛教群龍無首。 | (D)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佛教和中華文化受到嚴重摧殘。 |
(D)73. | 1988年星雲大師幫助哪個團體走出亞洲,在美國西來寺承辦第十六屆大會,讓兩岸分開幾十年的佛教,能在西方一起參與會議,連接兩岸佛教的往來?[第五章‧頁303-3045] | (A)信徒講習會 | (C)國際佛光會 | (B)徒眾講習會 | (D)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
(C)74. | 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老的邀請下,1989年在美國以「國際佛教促進會」的名義,組織什麼團體,赴大陸各省分的佛教道場訪問,成為出家人在共產黨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待遇?[第五章‧頁3045] | (A)禪修進階團 | (B)朝聖參拜團 | (C)弘法探親團 | (D)美食購物團 |
(A)75. | 2003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教授與時任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的努力下,何者於北京中山堂、上海大劇院演出,使得在場的一些老和尚聆聽星雲大師上台講話,感動流淚說:「我們幾十年沒有看過出家人在公共場合講過話了。」[第五章‧頁3055] | (A)梵唄讚頌團 | (C)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 | (B)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 | (D)台灣各界人士代表團 |
(B)76. | 大師曾在《普門學報》創刊發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將中國佛教發展過程分成六個階段,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是發生在佛教發展的哪個階段?[第五章‧頁2425] | (A)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 (C)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 (B)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 (D)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
(C)77. | 清末民初,佛教風雨飄搖,當時佛教界為復興佛教,進行佛教改革運動,使教界得以覺醒,推動佛教興學與培養人才,以下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545] | (A)印光大師「去除三濫」重整佛教僧倫。 | (B)太虛大師「教產、教制、教理」三大革命:發表《整理僧伽制度論》革新僧制。 | (C)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五四運動」。 | (D)楊仁山捨宅設立金陵刻經處,創立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 |
(D)78. | 佛陀在金剛座上悟道時所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此句話說明了?[第五章‧頁2885] | (A)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 (B)人間佛教自然也為僧信二眾所共有 | (C)人間佛教的弘傳,全體佛教徒大家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 (D)以上皆是 |
(D)79. | 舉凡能利益眾生的教法,都是菩薩道的實踐,也把人間佛教推動到社會大眾中。以下何者為菩薩道的實踐?[第五章‧頁2895] | (A)設立義學 | (B)急難救助 | (C)無盡藏院 | (D)以上皆是 |
(C)80. | 關於中國佛教會的發展,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64-2695] | (A)東初法師將中國佛教會招牌帶來台灣。 | (B)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請太虛大師重新組織中國佛教會,成立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 | (C)一九四六年在焦山佛學院辦理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培訓班,由星雲大師負責。 | (D)孫張清揚女士和李子寬居士買下台北善導寺,作為《海潮音》及中國佛教會駐台辦事處會所。 |
(B)81. | 清末民初,中國佛教受西風東漸的影響,佛教開始重視文化發展,以下事蹟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43-2495] | (A)「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居士在南京捨宅設金陵刻經處。 | (B)圓瑛法師發起成立影印大藏經環島宣傳團。 | (C)最早的佛學刊物是由狄葆賢、濮一乘發行的《佛學叢報》。 | (D)有「南歐北韓」的歐陽竟無、韓清淨,積極推動佛學研究風氣。 |
(C)82. | 周宣德居士推動台灣早期大專青年學佛運動,以下事蹟何者為非?[第五章‧頁267-268] | (A)成立「慧炬學社」鼓勵青年寫作 | (B)在各大學成立佛學社團 | (C)舉辦大專青年學佛夏令營 | (D)成立大專青年學佛基金會,帶動青年學佛 |
(D)83. | 以下何者為早期帶動台灣青年學佛的系統?[第五章‧頁267-2685] | (A)周宣德成立「慧炬學社」 | (C)李炳南台中蓮社 | (B)佛光山的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 | (D)以上皆是 |
(A)84. | 何者創下漢傳佛教史上戒期最長、教學最殊勝的戒會?[第五章‧頁2765] | (A)1991年佛光山傳授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 | (B)1977年佛光山首度傳授三壇大戒 | (C)1988年西來寺傳授萬佛三壇大戒 | (D)台南大仙寺傳授三壇大戒 |
(C)85. | 星雲大師的新佛教藍圖中,下列何者為非?[第六章‧頁3175] | (A)從寺廟裡走到家庭裡 | (B)從出家僧眾走到在家的群眾 | (C)從社會走到山林裡 | (D)從談玄說妙的佛教,走到服務社會的佛教 |
(A)86. | 星雲大師在焦山佛學院求學時,參加過太虛大師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因此對於建立「新佛教」有了甚麼樣的認識與理念?[第六章‧頁317] | (A)認為佛教一定要注重內憂外患,需要革新 | (B)認為應鼓勵信徒多捐獻,增加教團可運用的資源 | (C)認為佛教應完全依循傳統,保守以求穩健 | (D)認為出家人只要注重個人修行,不應接觸入世事業 |
(B)87. | 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上發表〈我不是「呷教」的和尚〉,說明其一生甚麼樣的信念?[第六章‧頁3395] | (A)心甘情願 | (B)佛教靠我 | (C)我是佛 | (D)永不退票 |
(D)88. | 星雲大師認為,太虛大師「新佛教改革運動」失敗的原因是甚麼?[第六章‧頁341] | (A)不到六十歲就往生了 | (B)佛教舊僧的保守勢力太大 | (C)沒有一個根據地 | (D)以上皆是 |
(C)89. | 星雲大師為什麼曾希望進入中國佛教會擔任秘書長一職?[第六章‧頁3235] | (A)希望能借助中國佛教會的固有基礎壯大自己的聲勢 | (B)因為外省和尚在台灣棲身不易,希望藉此得到穩定生活 | (C)希望能為佛教的前途做一些策畫、做一些推動 | (D)因為與當時佛教會主事者志同道合力,關係融洽 |
(D)90. | 星雲大師認為未來世界的佛教發展弘傳的希望在於?[第六章‧頁343-345] | (A)僧信共同合力 | (C)教界團結、彼此包容 | (B)教育培養繼起人才 | (D)以上皆是 |
(D)91. | 佛教對中國的貢獻,下列何者正確?[第六章‧頁3115] | (A)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 (C)佛教語句,豐富中華文化 | (B)因緣果報的觀念 | (D)以上皆是 |
(D)92. | 為何要強調「人間」的佛教?[第六章‧頁3225] | (A)人間需要佛教,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 (B)人間佛教是在五欲六塵中,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 | (C)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 | (D)以上皆是 |
(C)93. | 星雲大師弘傳人間佛教的理念與精神,下列何者錯誤?[第六章‧頁320-337] | (A)法傳人間,淨化昇華人格 | (C)唯有傳統,傳承一成不變 | (B)把人做好,佛國就在人間 | (D)與時俱進,重視以人為主 |
(D)94. | 星雲大師弘傳人間佛教受到打壓時,下列何者正確?[第六章‧頁324-3255] | (A)請人買通關係 | (C)努力爭取表現機會 | (B)動搖其對人間佛教的信心和推動 | (D)無懼毀譽,為教信心不退 |
(D)95. | 近代佛教信仰發展過程中,甚麼原因導致佛教產生紛歧,難以興隆?[第六章‧頁313-315] | (A)佛教徒相互毀謗,批評彼此 | (C)傳教士不知道謙卑,傲慢、自私 | (B)學者論文搬是弄非,互相毀謗 | (D)以上皆是 |
(A)96. | 五〇年代星雲大師設立佛教文化服務處,產生何種弘法效益?[第六章‧頁3225] | (A)「每月印經」接引了全世界的信眾 | (B)南部的青年特別北上台北三重埔幫忙 | (C)發行《菩提樹》、《覺生》雜誌 | (D)當時主持服務處的青年,雖然至今未出家,卻有很大的貢獻 |
(B)97. | 為何星雲大師說「上帝審判」這句話是有待研究的?[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5] | (A)因為上帝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 | (C)大師排斥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信仰 | (B)眾生是自我審判的,不由外力 | (D)應該由佛陀審判佛教徒的罪業 |
(D)98. | 共修集會的意義為何?[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5] | (A)在行儀上相互尊重 | (C)在心意上享受禪悅法喜 | (B)在語言上讚美無諍 | (D)以上皆是 |
(D)99. | 佛教說了生脫死以後,究竟住到哪裡去?[序,頁8] | (A)人間 | (B)心 | (C)虛空 | (D)以上皆是 |
(A)100. | 星雲大師在建佛光山的時候,時局動盪,許多人都勸他在台灣的佛教也不會有前途,叫他不要浪費力氣了,但大師秉持著什麼想法,毫無懸念的一樣弘法度眾?[第六章‧頁341] | (A)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 (C)時不我予,非戰之罪 | (B)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 (D)破釜沉舟,富貴險中求 |
三、填充題 | |
---|---|
1. | 佛陀當時的印度階級制度,依據人民的身份、職業而訂立四種階級,如宗教祭祀類的【婆羅門】、王公貴族類的【剎帝利】、士農工商的【吠舍】、賤民階層的【首陀羅】等,使社會形成種種不平等。[第一章‧頁245] |
2. |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從五戒發展成十善,十善指的是身體不犯【殺生、偷盜、邪淫】等行為,口中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言論,內心沒有【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第一章‧頁305] |
3. | 過去有【太虛大師】在各地講說人生佛教,【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傳播人間佛教的信仰;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宣揚文化等,乃至當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佛教,大家都覺得應該要用【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的本懷。[第一章‧頁325] |
4. | 中國的大乘八宗,不管是重在慧解的【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或是以行持為要的【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他們共同的地方是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第一章‧頁395] |
5. | 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間大眾,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中道】生活,才能解決有關「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第一章‧頁24-255] |
6. | 佛陀發心出家修道,經過多年的苦修、冥想後,終於證悟【緣起】及【眾生平等】的真理而成道。[第一章‧頁245] |
7. | 【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第一章‧頁295] |
8. | 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第一章‧頁295] |
9. |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因此《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第一章‧頁295] |
10. | 只要把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做自己的主人。所以佛教講【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要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對弟子教誡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卷二四)。[第一章‧頁285] |
11. | 想要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則必需要讓【般若】來統攝。因此,六度在大乘佛教裡,即是人間佛教生活的準則。[第一章‧頁425] |
12. | 《佛說三轉法輪經》記載:「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感性】;圓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的道,【可修性】。」[第二章‧頁595] |
13. | 佛陀在真理的世界裡,看見【法界平等】,世間的生滅、空有、事理、成壞、愛恨等對待,都在一念之間完全消除;他悟到【緣起性空】,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緣起緣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章‧頁57-585] |
14. | 教團是以【法】為中心,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第二章‧頁635] |
15. | 佛陀四十九年弘化生涯裡,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第二章‧頁825] |
16. | 佛陀的人間教化方式不勝枚舉,度化的弟子不分貴賤、貧富、男女、職業、種族、信仰,都給予平等的對待,這是佛陀提倡打破【階級制度】、真正平等的教法。[第二章‧頁77-785] |
17. | 從四部《阿含》等佛經裡,約略可以了解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第二章‧頁675] |
18. | 佛陀的一日,過的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與凡夫經常計較、紛爭的情況天差地別。[第二章‧頁735] |
19. | 人在老病死亡以後,色身雖然毀壞,但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不滅,正所謂生命不死。[第三章‧頁1015] |
20. |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的根本教義。[第三章‧頁1375] |
21. | 佛門的修持,有很多方法來對治我們的悲苦;貪欲之苦,可用【不淨觀】對治;瞋恨之苦,可用【慈悲觀】對治;愚痴之苦,可用【因緣觀】對治。[第三章‧頁1035] |
22. | 過去佛教常以「生、老、病、死」來說明人生的過程,讓人感到死亡就是終點,未免太過消極,假如把它的次序調整,成為【老、病、死、生】,雖然內容不變,卻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第三章‧頁1035] |
23. | 空不但不可怕,還是我們人生追求的希望。空,是給我們擁有,這就是所謂的【真空生妙有】。[第三章‧頁1055] |
24. |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指我們的身心。佛教用【色】(物質)來總括說明這個身體的存在、事相的擁有,其他都是精神的作用。[第三章‧頁106-1075] |
25. | 佛陀在《大智度論》、《大般若經》、《金剛經》、《般若心經》裡所揭示的真理,簡而言之,就是【空有不二】;因為空,才有萬象,才有萬有,才有萬物,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三章‧頁1075] |
26. | 佛教的宇宙觀是圓形的、是【循環】的;講時間是無始終,講空間是無內外,這種美妙無比、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人生,給予人間多少的希望、多少的未來。[第三章‧頁1085] |
27. | 因為世間【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我改變的空間。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其實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第三章‧頁1115] |
28. | 在大乘佛法裡面,人要得度,有六種方法,即所謂之「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三章‧頁1185] |
29. | 真正的修行是要能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佛陀常教導弟子,「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這是一種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物我兩忘的大乘佛法。[第三章‧頁119-1205] |
30. | 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丘尼,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是佛法殊勝之處。[第三章‧頁1205] |
31. | 如果想再受菩薩戒,不管是在家的信者,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就要進一步受持【饒益有情】戒。[第三章‧頁1215] |
32. | 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到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最究竟的持戒。[第三章‧頁1215] |
33. | 【法忍】,即所謂的「八風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第三章‧頁1245] |
34. | 【無生法忍】也就是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第三章‧頁1245] |
35. | 四種精進為【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第三章‧頁1255] |
36. | 佛陀教我們度眾生要用【四攝法】,要發【四弘誓願】,重視生活裡面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的修行,並且能將這些超越、高遠、深長的義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第三章‧頁1305] |
37. | 佛教泛指宇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第三章‧頁1175] |
38. | 佛陀說明世間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循環,眾生內心狀態有【生、住、異、滅】的變化。[第三章‧頁1175] |
39. | 【《法華經》】宣揚菩薩行是最究竟的一乘法,鼓勵人們要普度眾生、利益人間。[第三章‧頁1285] |
40. | 《華嚴經》裡面提到事法界、理法界,到【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其實就是要我們在做人處世、應事接物中,了悟法界圓融的真理,享有歡喜自在的人生。[第三章‧頁1295] |
41. | 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亦是人間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論。[第四章‧頁1475] |
42. | 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注重行、住、坐、臥之間都要合乎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來展現一位修道者由內而外,行儀上的莊嚴正派。[第四章‧頁1505] |
43. | 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提倡【政教合一】的思想,即政治需要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第四章‧頁1855] |
44. | 所謂【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舉凡一切能利益眾生的教法,都是佛弟子應做的本分,是菩薩道的實踐。[第四章‧頁1525] |
45. | 南朝【梁武帝】,撰寫【〈斷酒肉文〉】,為中國佛教僧侶素食戒律的開始。[第四章‧頁1875] |
46. | 【隋煬帝】雖然歷史評價不一,但對佛教相當尊重護持。在未登基前,曾禮天台宗【智顗大師】受菩薩戒,法號總持菩薩,後頒贈他【智者大師】的尊號。[第四章‧頁1885] |
47. | 二○一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先生的小說《生死疲勞》,訂名就是出自佛教的【《八大人覺經》】。[第四章‧頁2205] |
48. | 【清末民初】之際,知識分子、政府官員對佛教不了解,加上土豪劣紳覬覦廟產,假借【興學】之名,行吞併寺產之實,使得寺廟財產被侵占、損毀,僧侶被迫還俗。[第四章‧頁2245] |
49. | 佛陀為【示教利喜】降誕於世,所做的就是利益眾生的公益事業。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家,也是人類的義工。[第四章‧頁1525] |
50. | 為了紀念佛陀【成道】,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寺廟道場就會煮臘八粥分送給社會大眾。[第四章‧頁1455] |
51. | 中國書院的創立也受到【佛教叢林】的影響,如著名的【嶽麓書院】,最早就是由智璿等二位法師所設。[第四章‧頁1545] |
52. | 中國禪宗有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寺院有了墾荒闢田、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第四章‧頁1555] |
53. | 禪宗【趙州茶】等膾炙人口的公案,可以看出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透過禪者的點撥,提升到不同的境界。[第四章‧頁1455] |
54. | 【僧官】的設制,主要因應國家政治、社會發展,由國家任命德高望重的高僧給予官職、俸給,從事糾察違戒失職的僧眾、協助國家推展人間佛教。[第四章‧頁1865] |
55. | 佛教的濟貧事業,像北魏時期,曇曜創立【僧祇戶】,用繳交的穀子「僧祇粟」,大家共同儲蓄,作為解決饑荒時期賑濟飢民之用。[第四章‧頁1565] |
56. | 過去許多學子,相繼從【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到【湖南石頭希遷】禪師處參訪尋道,而有走江湖之稱。[第四章‧頁1595] |
58. | 佛門念誦的《瑜伽焰口》中的召請文,相傳是【蘇東坡】所寫。文中他對六道眾生的慈悲,對生命的平等關愛,充分顯現佛心體察眾生疾苦的人間菩薩性格。[第四章‧頁1785] |
59. | 過去的寺院很少宣揚佛教藝術,但是講到生活觀、人生觀、宇宙觀時,都會不自覺地透露豐富的藝術內涵。例如:【《華嚴經》】談論到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的諸佛菩薩,因而有千佛洞的壯觀佛群;【《佛所行讚》】以優美的詩偈寫下的佛陀行化事蹟,成為中國梵唄音樂的起源;【《維摩詰經》】中天女與維摩居士及舍利弗的巧妙對話,創造了「天女散花」的經典戲劇,並為舞蹈的開端。【《阿彌陀經》】裡極樂世界的清淨殊勝,繪成莊嚴的經變圖。[第四章‧頁1625] |
60. | 【唐太宗】在位時期,度僧護法,曾親賜《瑜伽師地論》序,並刻於石碑上。唐高宗依【玄琬法師】受菩薩戒,造大慈恩寺,護持【玄奘大師】譯經事業,所有開支,皆由他供養。[第四章‧頁1895] |
61. | 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所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吸毒曰【智】。[第四章‧頁2375] |
62. | 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教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毀佛行動。[第四章‧頁2215] |
63. | 佛教在中國輝煌興盛的原因,是因為提倡【五戒十善】的道德,倡導【因果報應】,獎善懲惡,可以說,佛教的【戒律清規】,維護了社會的秩序。[第四章‧頁2375] |
64. | 中國最早的寺院是東漢永平年間的【鴻臚寺(白馬寺)】,本來是官方接待貴賓的官署,但因為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僧人駐錫很久,後來國家的賓館【寺】,就成為中國僧侶居住修行的道場。[第四章‧頁1485] |
65. | 宋代大儒程頤在目睹定林寺僧眾入堂,威儀濟濟的行止,發出【三代禮樂,盡在斯矣】的讚言,則是佛門禮儀受到受肯定的最好明證。[第四章‧頁1515] |
66. | 隋朝三階教信行禪師,創設的【無盡藏院】,舉凡金錢、稻米、糧食、燈油、衣服等,都可以無息借貸;乃至後代設立「磨坊」等,都與現代的農會、合作社、甚至當鋪等相近。此外,【長生庫】的設立,也可以說,是佛教為了便民利國的金融事業。[第四章‧頁1575] |
67. | 【《大涅槃經》】初傳中土,由於品數疏簡、文義艱異,初學者難以深入通曉,【謝靈運】便發心與東安慧嚴、道場慧觀等人共同著手改訂,使得涅槃之學、頓悟之說得以弘布於當時。其一生對佛法的宣揚,可謂貢獻良多。[第四章‧頁1775] |
68. | 唐朝大文豪【白居易】,有次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闡明「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佛教行持。[第四章‧頁180-1815] |
69. | 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東晉法顯的【《佛國記》】、唐朝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都為研究中亞、南亞史地和社會風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關係史等,提供極寶貴的資料,具有高度價值。[第四章‧頁1895] |
70. | 盛唐素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平生奉佛,長年茹素,並以「摩詰」為號。此乃取典於【《維摩詰經》】,可見他崇佛虔誠。[第四章‧頁1825] |
71. | 梁啟超先生曾說,佛教的道理有六點讓他心儀:(一)【智信】而非迷信;(二)【兼善】而非獨善;(三)【應世】而非出世;(四)【無量】而非有限;(五)【平等】而非差別;(六)【自力】而非他力。[第四章‧頁1935] |
72. | 中國的五大譯經家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義淨】。[第四章‧頁1975] |
73. | 玄奘大師翻譯經典,為了要符合經文原意,主張【直譯】。其訂立了「五種不翻」的原則,即秘密、【含多義】、此無、【順古】、【生善】,而以音譯代替意譯。[第四章‧頁1975] |
74. | 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一般稱為【舊譯】。由於他崇尚【意譯】,譯筆簡潔流暢。其所翻譯的《法華經》、《金剛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等,在中國流傳廣遠。[第四章‧頁1975] |
75. | 【明清】時期,佛教雖然不似隋唐輝煌,但不再被認為是外來宗教,此時人間佛教已深入人心,可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因果報應、生死、業障、因緣等觀念廣為流傳,普及社會。[第四章‧頁1925] |
76. | 佛陀時代,佛法的傳播,都是靠【口耳相傳】,後來透過經典結集、藝術、雕刻、繪畫等不同方式流傳,其中,以【文字】的弘傳力量最為廣大,受益人數最多。[第五章‧頁2435] |
77. | 清末民初,有「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美譽的【楊文會(號仁山)】居士,在南京捨宅設【金陵刻經處】,對於佛典的保存、校勘,刻印流通的發展功不可沒。[第五章‧頁243-2445] |
78. | 香港【嚴寬祜】居士,搶救文革期間,延燒於火堆中的佛經,並成立「香港佛經印送處」重新印刷出版,後來更名為「香港佛經流通處」。[第五章‧頁2465] |
79. | 星雲大師受到胡適之先生的影響,倡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章,故在佛教裡推動【白話文】運動。[第五章‧頁2505] |
80. | 星雲大師自許不要做一個【呷教(吃教)】的和尚。[第五章‧頁2585] |
81. | 為了紀念鑑真大師赴日弘法,佛光山在揚州捐建【鑑真圖書館】。[第五章‧頁2625] |
82. | 佛光山開山之初,以「文化弘揚佛法」作為推動人間佛教四大宗旨之一,繼《覺世》、《普門》雜誌之後,二○○○年時,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被喻為台灣四大報之一。[第五章.頁2515] |
83. | 清末民初,風雨飄搖中的佛教,幸好有蘇州的印光大師主張「去除三濫」:一、不可以【濫傳戒法】二、不可以【濫收徒眾】三、不可以【濫掛海單】,來重整佛教僧倫。【太虛大師】也提出佛教【教產、教制、教理】三大革命,發表《整理僧伽制度論》革新僧制,尤其倡導人生佛教,致力於佛教改革運動。[第五章‧頁2545] |
84. | 人間佛教的福利社會,以救濟天下蒼生為己任,而過去在那種沒有環保、生態的觀念時,佛教就已經從君權、民權的時代提倡【生權】了。[第五章‧頁2935] |
85. | 星雲大師認為,「放生」最好改為【護生】。世間的生命、眾生這麼多,只有用心裡的慈悲才能救濟一切眾生,能夠真正實踐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最好的護生。[第五章‧頁293-2945] |
86. | 根本慈善之道,要從【人道】的慈善,轉入不求回報的【菩薩】發心,合乎佛心、人間的需要,回歸佛陀的精神、本懷。[第五章‧頁2985] |
87. | 在台灣,首先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弘法交流,是在一九六三年,由中國佛教會組織的「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先後訪問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星雲大師擔任該團發言人,並將過程都記錄在【《海天遊蹤》】一書。[第五章‧頁3005] |
88. | 星雲大師把信仰的對象,回歸到佛陀,因為佛教講【佛佛道同,光光無礙】。[第六章‧頁312-3135] |
89. | 宜蘭弘法時期,星雲大師為了接引各界不同人士,讓他們能走到偉大佛陀的座前,接受佛陀為他們安住身心,接受佛陀為他們的示教利喜,而方便的喊出「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第六章‧頁3195] |
90. | 人間佛教強調以人性為佛性,以佛性為人性,所謂【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諸佛,人和佛應該是不一不二的。[第六章‧頁3215] |
91. | 星雲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在海內外辦了五所大學。[第六章‧頁3325] |
92. | 星雲大師喊出,「【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於信徒」,信仰人間佛教,不是倚靠佛陀來為我們做什麼,是要靠我們來為佛陀做什麼,佛教才有前途。[第六章‧頁3335] |
93. | 人間佛教,是要我們把人間建設成佛國淨土,如太虛大師所說的【人成即佛成】,讓每個佛教的信徒,都能得到佛法帶給他的心靈的平安,去除貪瞋煩惱。[第六章‧頁3375] |
94. | 人間佛教不是星雲大師個人的意思,而是佛陀到人間【示教利喜】的本懷,我們要把所有的一切呈現給佛陀,回歸佛陀的本懷。[第六章‧頁3385] |
95. | 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弘法事業,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所謂傳統,不是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傳統,而是【回歸佛陀本懷】的傳統。[第六章‧頁3445] |
96. | 所謂「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要有度量,彼此包容,佛教才能成其大。[第六章‧頁3455] |
+四、是非題 | |
---|---|
(X)1. | 信仰人間佛教,只有注重服務大眾,比較沒有神聖性。(弘法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胸懷和理想,是神聖性的)[序‧頁105] |
(X)2. | 人間佛教強調成佛思想,故應專心一意著重自己的修持。(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覺悟」,覺悟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5] |
(O)3. | 人間佛教的信仰是單純的,是專一的,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存在。[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5] |
(O)4. | 人世間不會有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只是一個理想,就如佛與魔,佛的世界與魔的世界,永遠都是分開的。[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85] |
(O)5. | 人間佛教的精神,是要把我們別人融入到自我之中,彼此不對立,人與人不是兩個,所有的眾生都有一體的關係,覺得這個世界一切都與我有關聯。[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65] |
(X)6. | 人類社會是單純的,每一個人是個體的,但也是緣生的,沒有離開眾緣而能存在的東西,這個宇宙之間都是彼此相互依存。(人類社會是複雜的)[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85] |
(X)7. | 自古以來,人類的刀兵劫難、弱肉強食,這種循環是存在的,就像老虎、獅子沒有弱小動物為食物,牠也不能生存;但依循著宗教真理,這是我們個人的能量能去解決的問題。(任何宗教真理,都不能解決別人的問題)[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0-215] |
(O)8. | 人間佛教去除邪見,扭轉偏見,回歸正知正見,是當代的一道光明,是未來人間社會的希望。[序‧頁85] |
(O)9. | 人間佛教的信仰認為生命是永恆的,不會死亡的,所謂信者得救,但不信也不會滅亡。[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75] |
(X)10. | 慈航法師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是要佛弟子齊心著力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太虛大師)[序‧頁75] |
(X)11. | 悉達多太子在「親身」經歷生老病死苦後,對生死感到無奈,而發心出家修道。(是遊歷四城門後,看見人民生、老、病、死,生活疾苦。)[第一章‧頁245] |
(O)12. | 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並落實在生活裡,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是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第一章‧頁26-275] |
(O)13. | 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即「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第一章‧頁285] |
(X)14. | 「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增一阿含經》,此經是講述佛教的不二思想,為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佛性平等思想)[第一章‧頁285] |
(X)15. |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可看出人間佛教重視戒律安定社會、弘法利生的功能,其根本在於戒律「限制」的精神。(戒律「不侵犯」的精神)[第一章‧頁29-305] |
(O)16. | 《宗鏡錄》說「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人間佛教的演進,其根本不離菩薩精神。[第一章‧頁305] |
(O)17. | 由於佛弟子根性不同,對佛法義理的理解和修持體悟各有不同,因而對佛陀教法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加上各自執著自己的理念使得佛法信仰難以統一。[第一章‧頁30-315] |
(X)18. | 人間佛教倡導「三好」運動,強調三業淨化,尤其主張「祈福」重於「消業」。(「消業」重於「祈福」)[第一章‧頁345] |
(X)19. | 人間佛教是大眾需要的佛教,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其中「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出自《華嚴經》。(《法華經》)[第一章‧頁365] |
(O)20. | 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以及時代性等。[第一章‧頁365] |
(O)21. | 對於日常的家居生活,佛陀也有教示,舉凡生活中的衣食、行住坐臥、家庭人倫等,亦有明確的教示,此是人間佛教的「生活性」。[第一章‧頁365] |
(O)22. | 中國的大乘八宗或重慧解,或重行持,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沒有離開人間生活,亦沒有脫離人群大眾。[第一章‧頁395] |
(O)23. | 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奉獻、不求回報的信仰。「割肉餵鷹」、「捨身飼虎」,利益眾生、奉獻的精神,是人間至難、至尊、至貴的行為。[第一章‧頁435] |
(X)24. |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求佛」,「求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第一章‧頁455] |
(X)25. |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發展依循印順長老的理念,歸此四項:第一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二以教育培育人才、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受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的影響)[第一章‧頁46-475] |
(O)26. | 曾有學者說:「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的人,要奉行佛法,才能成道」,說明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較。[第一章‧頁495] |
(O)27. |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是為使佛教各宗派能共同信仰、昇華並和人間佛陀同在。[第一章‧頁515] |
(X)28. | 悉達多太子經過多年苦修後,發現只有苦行才能得到安穩自在。(仍然不能)[第二章‧頁57] |
(O)29. | 現代叢林的「五觀想」,是源自佛陀時代托缽乞食的「平等食」意義。[第二章‧頁695] |
(X)30. | 悉達多太子因苦行而體力不支昏倒,幸有五比丘護持得以恢復健康。(是牧羊女)[第二章‧頁575] |
(O)31. | 比丘走路有威儀,態度沉穩莊嚴,可使信者升起尊敬的信仰。[第二章‧頁685] |
(O)32. | 開悟後的佛陀,並沒有急於講說悟道的真理,仍然繼續沉思冥想各種道理,因為他明白世間人只要能奉行,都能獲得跟他一樣的修行體驗,證悟真理,獲得圓滿解脫的人生。[第二章‧頁585] |
(X)33. | 佛陀一開始向五比丘開示《大乘妙法蓮華經》。(三轉法輪)[第二章‧頁595] |
(O)34. | 僧團以法為中心,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第二章‧頁635] |
(X)35. | 次第乞食中的「次第」,其觀念主要是指施捨之心。(是不可以分別、踰越的平等觀念)[第二章‧頁685] |
(X)36. | 凡夫的生活經常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而佛陀卻時常計較紛爭。(凡夫是計較紛爭,佛陀過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第二章‧頁735] |
(O)37. | 佛陀是用觀機逗教、契理契機的方式度眾。[第二章‧頁735] |
(O)38. | 佛陀認為一個人,只要被尊重、被愛護、被鼓勵、擁有尊嚴,就會向上,有所成長。[第二章‧頁775] |
(X)39. | 佛陀提倡階級制度,對於貴賤、貧富、男女、職業、種族、信仰,都給予極不同的對待,才是真正平等的教法。(佛陀度化不分階級制度。)[第二章‧頁77-785] |
(O)40. | 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告訴阿闍世王,世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一是修善不造罪之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第二章‧頁845] |
(O)41. | 佛陀慈悲不捨一眾生,因此只要有因緣必定引導他過著佛化生活,使其人生有目標與希望。[第二章‧頁875] |
(O)42. | 《佛說孛經抄》說明交友之道的「友有四品」,指的是朋友如花、如秤、如山、如地。[第二章‧頁905] |
(O)43. | 佛經註解「非人」的意思是「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第二章‧頁915] |
(O)44. | 佛陀為父擔棺,為母上昇到到忉利天說法,可說是佛陀孝親的典範。[第二章‧頁915] |
(X)45. | 佛陀因出家而棄父母、家族不顧,他對國家也是不理不睬。(佛陀出家後而度父母親友出離苦海,對祖國仍保有忠誠保衛之心。)[第二章‧頁925] |
(O)46. | 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佛陀為度眾生,示現傷足、背痛等方便善巧,是為了讓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第二章‧頁935] |
(O)47. | 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及人間化,因此星雲大師在佛陀紀念館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意。[第二章‧頁935] |
(O)48. | 佛陀說苦、空、無常、無我是非常究竟的,後代的弟子、信徒卻常從消極面去體會,讓人感覺到佛教的人生沒有美景、沒有光彩。[第三章‧頁965] |
(X)49. | 所謂八苦,就是生、老、病、死、苦、空、無常、無我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第三章‧頁995] |
(O)50. | 修行人帶三分病,是指「有病方知身是苦」,進而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第三章‧頁101] |
(O)51. | 「苦」是具有積極向上、成長的意義,佛弟子應以學習苦行作為修行悟道的橋梁。[第三章‧頁1045] |
(O)52. | 「空」能夠建設萬有,具有容納萬物存在的條件。[第三章‧頁1085] |
(O)53. | 人間一切可以改變,是因為「無常」而可以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因此,無常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其實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第三章‧頁1115] |
(X)54. | 《大智度論》中「二鬼諍屍」的故事是在闡明肉身是真我,真如自性是假相。(肉身的我是假相,真如自性才是真我。)[第三章‧頁1155] |
(O)55. | 愛因斯坦曾慨嘆:「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的學科,這唯一的學科就是佛教。」[第三章‧頁1185] |
(X)56. |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無常現象,因為人生無常,所以對任何事都不需要關心、用心。(無常,讓人珍惜擁有;無常,讓人珍惜因緣)[第三章‧頁1125] |
(X)57. | 佛門裡的「布施」指的是「財布施」而已。(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第三章‧頁1205] |
(O)58. | 「無畏布施」,是給人不要有罣礙、不要有恐怖,如慈母保護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第三章‧頁1205] |
(X)59. | 佛陀戒律東傳中國以後,要正式成為一名出家人,只需受一壇戒。(需受三壇大戒:初壇:沙彌/尼戒、二壇:比丘/尼戒、三壇:菩薩戒)[第三章‧頁1215] |
(O)60. | 星雲大師認為忍是一種力量,一種承擔的智慧,一種寬容的慈悲。[第三章‧頁122] |
(X)61. | 六度中的忍辱有兩種:「生忍」、「無生法忍」。(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第三章‧頁1235] |
(X)62. | 「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是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第三章‧頁1255] |
(O)63. | 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是一切六度的動力。[第三章‧頁1265] |
(X)64. | 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想做人健全,就必需提升自己,要求自我能比別人、過去更好、更高。因此,自修自了的阿羅漢道是人間佛教行者的行為準則。(行六度萬行等菩薩道)[第三章‧頁1285] |
(X)65. | 真正的人間佛教應提倡嚴密的苦行修持。(提倡緣起中道,如佛陀之所說、所行)[第三章‧頁1305] |
(O)66. | 佛光四句偈中最重要的佛法精神是「平等」和「忍」。[第三章‧頁131-1325] |
(O)67. | 「死亡」如喬遷、移民、換車、更衣,是可喜的事情。所以對死亡不要懼怕,不要認為死就是毀滅。[第三章‧頁1325] |
(X)68. | 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是不同的,因人間佛教的境界更高,最至高無上。(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不是有分別的,只是個人依照自己的分別境界將佛教分裂了)[第三章‧頁1375] |
(X)69. | 星雲大師極力倡導人間佛教,是要還原佛教本來的真實面目:一個消極、落後、自甘墮落的佛教。(一個積極的佛教、超越的佛教、自我圓滿的佛教)[第三章‧頁1385] |
(O)70. | 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行者要像人間的佛陀一樣,我在眾中,眾中有我,就是悟道成佛,也不能離開人間、虛空。[第三章‧頁1395] |
(X)71. | 佛教的宇宙觀是直線的,時間有始有終,空間有高低、內外,最後的依歸便是到達宇宙的頂點。(佛教的宇宙觀是圓形的、循環的)[第三章‧頁1085] |
(O)72. | 佛教在中國歷經二千多年的流傳,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語言、藝術、音樂、建築等影響深遠,並弘揚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成為東亞文明的基石。[第四章‧頁1425] |
(X)73. |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佛陀已成了覺者,所以能離開衣食住行的人間生活。(不能)[第四章‧頁1445] |
(X)74. | 中國的寺廟,皆是由皇家所敕建,民間沒有力量興建。(民間、皇家皆有興建)[第四章‧頁1495] |
(X)75. | 從清朝時期婦女的衣著、髮飾,都可以看出佛教與中華文化融和的成果。(唐朝)[第四章‧頁1475] |
(O)76. | 「四威儀」的行如風,是指比丘們走路,眼看前方,心不外馳,雙臂放平自然擺動,步伐穩重均勻,徐徐而行,展現修道者由內而外的莊嚴正派。[第四章‧頁1505] |
(X)77. | 佛教之所以能從印度弘傳到中國及世界各地,並為當地人間社會普遍接受,主因在於佛教重視經懺事業及了生脫死的修行,協助解決人的身後事。(注重資生貢獻與利眾事業,解決人間生活的問題)[第四章‧頁1525] |
(O)78. | 佛陀建立僧團教育弟子,是佛教第一個義學;他行化各處,隨機開示教導民眾,就是佛教社區教育的開端。[第四章‧頁152-1535] |
(O)79. | 佛教的內涵,對中華文化的書法影響深遠,其價值不只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甚至懷素《金剛經》的草書,到現在都已經成為稀世之寶。[第四章‧頁1675] |
(X)80. | 佛光山的「三寶山」,有代表「佛寶」的佛光山、「法寶」的佛陀紀念館、「僧寶」的藏經樓。(佛寶:佛陀紀念館,法寶:藏經樓,僧寶:佛光山)[第四章‧頁1715] |
(O)81. | 人間佛教,秉持著佛陀教化的理念,藉著不同的形式,例如戲劇、舞蹈、音樂劇等,發揮淨化人心社會的功能。[第四章‧頁171-1725] |
(O)82. | 佛法豐富了文人的生命,開拓了文學的新面貌,而文人學佛則助長了佛法的宣揚。[第四章‧頁1755] |
(O)83. | 陶淵明、謝靈運、王維、柳宗元、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都與人間佛教結下深厚的因緣。其中王維、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更是皈依了佛教。[第四章‧頁1755] |
(O)84. | 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即政治需要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第四章‧頁1855] |
(X)85. | 有「皇帝菩薩」之稱的是唐太宗,他是中國第一位以轉輪王理念治國的皇帝。(南朝梁武帝)[第四章‧頁1875] |
(X)86. | 俗諺說:「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意思是只要會念經,生存就沒有問題。可見出家人只要會念經、趕經懺即可。(應要有佛學素養、要服務社會、有所貢獻)[第四章‧頁2305] |
(O)87. |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第四章‧頁2315] |
(X)88. | 北魏時「僧祇戶」的設立,讓犯人到寺院從事耕種、開拓河道的勞動服務。(佛圖戶)[第四章‧頁1615] |
(X)89. | 「此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是佛門中互相讚美的聲音。(梵唄音樂)[第四章‧頁1695] |
(O)90. | 佛法之所以能夠超越時空,利益人心,歷久彌新,毫無疑問的,文人的妙筆應該是傳播佛法的重要媒介之一。[第四章‧頁1835] |
(X)91. | 後秦君主姚興禮義淨大師為國師,設立中國第一個國家譯場。(鳩摩羅什大師[)第四章‧頁1865] |
(O)92. | 佛教的排班行儀,能減少人民推擠、不排隊的現象,使社會更加祥和有序。[第四章‧頁1505] |
(O)93. |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意思是一切法無非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第四章‧頁1425] |
(O)94. | 為乾旱祈雨,澤及萬民,受到台灣人民崇拜的清水祖師,就是佛門的普足禪師。[第四章‧頁1615] |
(X)95. | 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與歐陽修,他們曾反佛激烈,分別在近親大顛禪師與明教禪師之後,省悟以往之不是,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的依靠。(韓愈與歐陽修)[第四章‧頁1755] |
(O)96. | 東晉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曾相約到廬山東林寺造訪慧遠大師,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的慧遠大師不自覺間險些跨越自我禁足的虎溪,而有「虎溪三笑」的美談。[第四章‧頁176-1775] |
(X)97. | 漁山梵唄,相傳是三國時期,曹操在漁山這個地方,聽到海潮的音聲可以與天人的歌唱比美,愛好音樂的曹操,便把這許多海潮音、天樂結合的音聲記錄下來,成為佛教現在的梵唄。(曹子建)[第四章‧頁1695] |
(X)98. | 梁武帝、唐宣宗與清乾隆皇帝,曾捨棄王位出家為僧。(清乾隆帝不曾出家)[第四章‧頁184] |
(O)99. | 中國的戲劇,其中以「崑曲」最為有名,有「百戲之母」的稱號。其實,崑曲來自智達法師寫的《歸元鏡》,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第四章‧頁1715] |
(X)100. | 隨著西風東漸,各種文化的交流刺激,佛教開始發行各類刊物,但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和傳揚並無發揮太大的作用。(有大作用)[第五章‧頁244-2455] |
(O)101. | 清末民初是許多僧信研究佛學、出版佛教相關辭典、書籍的重要時期。[第五章‧頁243] |
(X)102. | 早期台灣以禪修法門最為興盛。(念佛法門)[第五章‧頁2795] |
(O)103. | 布施最重要的,要做到「三輪體空」,合乎無相布施。佛教的布施,不貪求善名、報償,要正派、道德,符合因果法則。[第五章‧頁291-2925] |
(O)104. | 因為國共內戰的因緣,間接促成大陸僧侶分別前往全球各地弘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在經歷苦難後智慧地轉化心念:「戰爭有千百個不好,卻也促進思想文化的傳播因緣,這也算不幸中的幸事了。」[第五章‧頁3005] |
(O)105. | 過去許多佛教寺院名剎建設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裡,反而是將教堂建在十字路口的耶穌教,如今在許多國家裡傳教比較興盛。因此,佛教要傳播到人間,就必須考慮地理空間,是否能讓大眾平常往來方便。[第五章‧頁3015] |
(O)106. | 中國佛教有史以來第一部大辭典是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第五章‧頁245-2465] |
(X)107. | 太虛大師為了促使佛教國際化,在武昌創辦世界佛學苑,有梵文、英文、巴利文、藏文四種語言的佛學研究,培養不同系統的佛學人才。(梵、漢、巴利、藏文)[第五章‧頁2555] |
(O)108. | 佛教應該以佛陀為信仰中心,讓所有的佛教徒曉得:「要信仰教主──偉大的佛陀,才是正確的信仰。」[第六章‧頁3175] |
(O)109. | 星雲大師在華藏寺任職期間,看見華藏寺有自己的織布工廠、小學等,一切都與人民生活有關,因此大師認為新佛教的未來,一定要服務社會,並和社會民間結合,佛教才能生存。[第六章‧頁3185] |
(X)110. | 星雲大師認為要透過中國佛教會的力量來革新佛教,這個夢想是不容易實現,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於是就開闢了佛光山,從慈善開始辦起。(教育)[第六章‧頁3285] |
(X)111. | 星雲大師自認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堪負荷住持之位,在五十八歲時,毅然宣布退位,把佛光山交給弟子們去發展管理。(星雲大師為了讓教團制度化而退位,自己則獨自到海外弘法)[第六章‧頁3285] |
(O)112. | 星雲大師認為社會是公平的,只要你有了實際的事業,所謂「實至名歸」,社會還是會給我們一個公道、公平的機會。[第六章‧頁3325] |
(X)113. | 在制度方面的弘法,人間佛教成立社團、主張僧信平等、人事序級、檀(弘)講師、善財、妙慧等制度,這些制度的核心思想在於效率,純粹為了將人力做最有效率的分配。(在落實僧眾男女平等)[第六章‧頁3365] |
(O)114. | 佛教各界的領袖要多來往團結、親近善知識,提攜後學、培養青年人才,共同為人間佛教發光發熱。[第六章‧頁3455] |
(O)115. | 人間佛教之所以強調「人間」二個字,是希望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第六章‧頁3225] |
(O)116. | 什麼叫做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第六章‧頁330] |
(O)117. | 所謂「叢林」,古代就是大學的意思,是供給十方學子參學的地方。[第六章‧頁3315] |
(X)118. | 拜佛的人少,信菩薩、求神明的比較多。為什麼?因為佛的法力不及菩薩、神明,沒有他們來得靈驗。(因為多數人拜拜是為了求菩薩神明賜與財富、福壽,佛陀能給予的是佛法,要靠佛弟子透過佛法解決自身的無名煩惱,並且傳揚,使佛光普照淨化世間)[第六章‧頁332-3335] |